不能等同於迷信。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的誤解、包括對宗教的誤解使得我們的信仰越來越缺失。信仰應該定位為人對終極價值的永恆追求。這個終極價值不一定是前世今生的輪迴,更不一定與鬼神相對應。關鍵在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終極價值來追求。選擇了前世今生輪迴,今生無法達到的生存憧憬狀態就透過善行來修行寄託於死後到達另一個極樂世界,這就是宗教信仰,而如果僅僅為達到另一個極樂世界,就不顧是非善惡,危害人類、危害社會,那便是邪教;如果選擇了鬼神,無是非觀、科學觀,那便是迷信。選擇了真理、選擇了善良顯然就不能等同於宗教信仰。
毋庸置疑的是,只要是選擇的信仰不是為自己謀私利、危害人類、危害社會的其行為必定是善的,即便是宗教雖然我們常說是人類的精神鴉片,但我們也無法否認正統宗教對人的行為引導向善、約束惡行的作用。信仰正統宗教的人心裡面必定都會對自己危害人類、危害社會的行徑有所畏懼,因為所有正統宗教教義裡面都明確指出了現世危害社會的行為,必然會受到處罰,甚至幾世不得輪迴,人們一旦建立起了這種信仰,必然在行為表現上符合人類利益。而我們現在所缺的恰恰就是人們對於真善美像宗教信徒對宗教一樣的信仰。在物慾橫流的時代,缺乏終極信仰,人們的價值觀念就會朝金錢至上、私利至上的方向發展,甚至扭曲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地步。
正如王蒙先生在曾對青少年中出現“信仰危機”的現象講過一段話,“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佔有關係調整了,帶來許多誘惑,社會固有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受到挑戰。比如,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被肆意張揚的個人至上論調質疑,一直推崇的勤儉節約美德正在接受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挑戰,婚姻和睦的基礎遭受新式生活觀念的衝擊,等等。究竟如何理解觀念領域產生的困惑?當務之急,需要激濁揚清,明晰主流價值的追求和價值的判定。不解決這個問題,必然導致青少年的信仰危機,使社會未來的發展產生危機,和諧社會的構建無從談起……”
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如果缺乏信仰教育,就會導致缺乏終極價值觀的引導,在這樣的時代就更容易受到汙染,導致價值觀扭曲。可以講,離開信仰教育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很難實現目標。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厭惡讀書、為什麼越來越背離道德規範,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在於,孩子是無所畏懼的、或是無所謂的,缺乏信仰教育的支撐,孩子就不會轉變為這個事情一定要做、要這樣做,這個事情一定不能做的層面,而往往停留在別人告訴我要怎麼做的層面,行不成自己的信念,所以,是一種被動學習,而缺乏信念的支撐就容易受到外界誘惑。信仰教育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一個人活著究竟為什麼,未來將到哪裡去兩的問題。人只有回答清楚了這個問題,才會產生一生的終極價值觀念,從而對其行為產生明確的價值引導,使得個人的行為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甚至是可以超越一切障礙,為之不斷努力的自覺行為。我們現階段的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就是往往回避了這兩個問題的,這就使得孩子產生不了終極價值取向,形不成信仰,使得知識、道德變成了一些簡單的條條框框和規範,所以,孩子很難從內心深處去內化。所以,要加強信仰教育首先必須幫助孩子回答“活著究竟為什麼?”和“未來要到哪裡去”這兩個問題。關於“未來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大家都明白,最後都是“死路一條”。每個人的人生其實也就短短几十年,最多也不過百十年,雖然,結局都是“死路一條”,但每個人的人生卻完全不一樣,有活得很精彩,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甚至是青史留名的,也有渾渾噩噩、聊此一生的,更有危害他人、危害社會,遺臭萬年的。既然我們成為萬物之靈,既然人生短暫,就當在這短暫的人生中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精彩人生。這兩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忽略了。我們只有引導孩子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為信仰教育找到人生價值的支撐點,從而為信仰教育奠定基礎。
在回答了“活著究竟為什麼?”和“未來要去哪裡”這兩個問題後,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建立起對“真、善、美”的信仰了。既然人生短暫,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精彩人生。那麼怎樣去做才能實現呢?就要靠對“真、善、美”的信仰。人性是永恆的,真、善、美這些符合人類發展的標準也必是永恆的,凡能堅持者必定“得道多助”,也不會有誤入歧途的危險,人生之路只會越走越寬廣。反過來,凡背離“真、善、美”必然“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