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7章 狼穴(九)

,墻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墻齊,棚上又建女墻,重列戰敵,上無覆背,前後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船也”。

走舸速度快,當主要用於突襲和衝擊,是海上進攻的利器。杜佑說:“走舸,舷上立女墻,置棹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之於上,此戰船也”。

遊艇主要用於指揮排程和軍事偵察,機動性很強,造型一般不大。杜佑說:“遊艇,無女墻,舷上置槳床,左右隨大小長短,四尺一床,計會進止、回軍、轉陣,其疾如風,虞候居之,非戰船也”。

海鶻所配備的浮板是一種特殊的平衡裝置,可使艦船在遇到大風浪時保持平穩,有此裝置就可大大增強艦船的抗風浪效能,在氣候惡劣的條件下,在江河或海上作戰具有巨大的優越性。杜佑說:“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版(板),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覆背上左右張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戰船也”。

古代水師(之所以不能成為海軍是有原因的)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水師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

唐代的弩分為擘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七種。當時最著名的是絞車弩,《通典兵二》記載,“絞車弩,中七百步(約等於 1000米),攻城壘用之。……置弩必處其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果,非弩不克”。

炮車,或稱拋車,即拋石機也,與弩同為當時重型遠射兵器。唐代炮車的造型比過去大,甚至有一個車用200人操作的,又稱“將軍炮”或“擂石車”,艦船上的炮車相對較小,威力也小了許多。

拍竿是利用槓桿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動架,將巨石繫上繩索,套於橫杆,一端掛石,另一端人拉繩索保持平衡。當與敵船靠近時,將巨石轉到敵船上空,然後鬆開人拉的繩索,巨石便砸向敵船。巨石可反覆使用,操作靈活。《軍資乘戰船》:“拍竿者施於大艦之上……每迎戰,敵船若逼,則發拍竿,當者,船舫皆碎”。

再說說唐代航海和造船技術。

唐船隻已普遍採用釘接榫合法,而當時歐洲的船板聯接辦法還處在使用皮條繩索綁紮的階段。唐代大型木船,船內有水密封艙壁,把船體內部分隔成許多部分。這種結構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併成為中國木船建造的規範。這艘船的外板採用平接法,船內隔艙板及艙板枕木與左右兩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釘合……這種平接法與搭接法相比,具有聯接處不易鬆動、脫落,船體光順,減少阻力的優點,而且節省木材,減少船體自身重量。

海鶻兩翼裝浮板,增加穩定性,能抗風浪。

樓船則分為上下幾層,下層可裝鐵石壓艙,中層可住宿生活,上層和兩舷則可分層排列作戰,居高臨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敵制勝,且船體高大,結構堅固,乘風下壓往往能犁沉敵船,威力強大,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而當時倭國的造船技術則要落後得多,據研究,倭國當時的遣唐使船“非常脆弱,船身前後拉力小,一旦觸礁,或因巨浪而顛簸,便馬上會從中間斷開”,且多為單層船隻。遣唐使船應該是倭國當時最先進的船隻,尚且如此,其批次生產的戰船技術水平便可想而知了。

在冷兵器時代,戰船的動力主要來自風力和人力,甚至水流的衝力,如何有效地利用這幾種力,對解決戰船的動力、加快航速至關重要。

對於風力的利用主要靠風帆,中國使用風帆的歷史悠久,唐代不僅船帆的數量多,而且掛帆的技術也甚高,出現了多種帆形、裝帆方式和駕風使帆技術以適應瞬息萬變的自然風,透過調戧技術可以利用除強逆風外的一切自然風。高超的駕風使帆技術,不僅可以解決戰船航行的動力,而且可以增強戰船航行的穩定性。在沒有風或無法利用風力的時候,戰船的航行主要靠人力,工具有櫓、棹和楫,淺水也可用篙。棹、楫和篙的使用歷史悠久,操作簡單。

唐代航海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能對海岸和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離與高度進行測量,見於《海島算經》。

天文導航技術也出現了新進展,天文定向導航技術普及而成熟,並開始由天文定向導航向天文定位導航發展,當時處於萌芽狀態的天文定位導航技術,在實踐上雖只是一種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