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進去做什麼都要付給錢莊一筆不小的費用,用銅錢換金銀也好,用金銀換銅錢也罷,一進一出之間錢莊都是要收取費用的,甚至把錢暫時放在錢莊中,也要給錢莊支付一筆費用,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只進不出貔恘嗎?
“這……這……”,甄乾已經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唐代的錢莊了。
從王群的話語中可以聽出來,錢莊是甄府主要財源之一,等於坐著收錢,這樣的好生意也讓甄乾眼紅。
見甄乾聽的入神,王群壓低聲音道:“剛才說的那些不過是錢莊明面上的生意,其實錢莊還有更大一塊賺錢的法門,這也是開錢莊都心知肚明的秘密,那就是鑄造惡錢!”
“惡錢!是不是私鑄銅錢?”甄乾腦筋急轉道,扭頭一看起來人,發現他們臉上並沒有驚訝的表情,心裡又是一驚,這私鑄銅錢都變得家喻戶曉了嗎?
王群點了點頭,“大郎說的沒錯,惡錢就是私下裡鑄造的銅錢,這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不過是能做不能說罷了,只要是一家錢莊都會私下裡鑄造自己的銅錢,然後再拿到市場上流通賺取利潤!”
甄乾還是有幾個問題不明白:“既然大家都知道惡錢,那為什麼還會有人使用惡錢呢?難道官府就不管嗎?”
“管!怎麼不管!可是能管的了嗎?”
王群的表情顯得很悠閒,全然沒有剛才說出口時那般小心,“有些事情官府也明白,小民心裡也清楚,十枚官府開元通寶換十一枚惡錢,這樣的事情誰不願意做,只要交稅的時候不使用惡錢,官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這真定市場上就很少能看見官府的開元通寶!”
“劣幣驅逐良幣!”
甄乾想起了後世成為格雷欣現象的理論,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唐玄宗開元五年,針對私鑄惡濫現象採取禁斷措施。“宋璟知政事,奏請一切禁斷惡錢。六年正月,又切斷天下惡錢,行二銖四絫錢。不堪行用者,並銷破覆鑄”。於是“至天寶之初,兩京用錢稍好,米慄豐賤”。但“數載之後,漸又濫惡,府縣不許好者加價迥博,好惡通用。富商奸人,漸收好錢,潛將往江淮之南,每錢貨得私鑄惡者五文,假託官錢,將入京私用”。
統觀唐代歷朝,受“私鑄”影響的時期很長,造成唐代貨幣流通中“私鑄”盛行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為:一、唐前期私鑄問題十分嚴重與銅的私人佔有有很大關係。據《唐六典》記載,“凡天下諸州出銅鐵之所,聽人私採,官收其稅。若白鑞,則官為市之”。
官府只是對私採銅礦徵稅,對稅後的銅礦並不強行要求賣給政府,而是允許自由買賣。這項規定使得每年開採的銅礦大部分掌握在私人手中,因此導致唐前期私鑄猖獗,惡錢氾濫。官府雖多次重申禁止私鑄錢幣、禁鑄惡錢,但均未能徹底執行,以致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提出“不禁鑄錢”。
王群又道:“這錢莊之中的事情紛繁複雜,不是一言而蔽之,如金銀不容許流通,可大宗生意所需的銅錢數目巨大,很多胡商對錢莊的飛錢又不放心,只能暗地裡使用金銀交易。再則銅錢可以鑄造成銅器和佛像,其中的利潤又不知道上升多少,金銀等飾品同樣如此,如果一味的禁止反而適得其反,還不如聽之任之……”。
王群的一番解釋讓甄乾對唐代的金融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和明清大規模的使用白銀不同,唐宋之前,社會上缺少金銀作為商品交易的衡量手段,這也導致了市場上出現金帛充當貨幣的怪現象,雖然對唐代的錢莊不怎麼感冒,但甄乾從中發現了商機,錢莊絕對算的上是後世國家銀行的超前濃縮版本,而且還是加強特強版,要是不插手一下對自己再熟悉不夠的唐版民間銀行(初期的),簡直就是沒天理,是要被天打五雷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