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中,可以看到,閻錫山的宇宙觀是中的哲學,他認為,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的“一”就是中。中是仁之本,和是仁之道,無中則無和,無和則無用。用在實踐中,謀其事之所當為是中,盡其力之所能為是和;用在行為中,做甚務甚是中,做甚成甚是和。他的政治主張是君子傳賢,反對君位傳子,認為夷齊諫武王不是諫伐紂不可,而是諫不傳賢不可。禹不傳啟而傳桀,演為暴君統治,長此以往,以暴易暴,傳聖明的傳賢制度不得復立,因此,必須確立傳賢制度,君位傳賢。
但是,感想歸感想,行為歸行為。閻錫山的這些感想,滿口“仁學仁政”、“中道中節”、伐暴“傳賢”,而聯絡到他強推“兵農合一”和慘施“三自傳訓”一想,又感覺是南轅北轍。既然孔子所言“一以貫之”的“一”是“中”,“中”應該是一以貫之的,那麼言行不一怎為“中”?一面喊“政通須執中”,一面又殘殺無辜,怎叫“得中”?
不過,閻錫山這些感想,倒是和正在進行的縣長選拔不無關係的。4月26日,他對考取的縣長進行了長篇訓話:
諸君為此次考取之縣長,即將按規定送省政府,候選任用,擔任實際工作。縣為施政之重心,縣政之徹底,端賴縣長之領導,任務至重。諸君在未出任之前,應努力以下三事:
(一)應有之修養
縣長為親民之官,又為官治自治的個交關處,民之情偽,須縣長識別,政之得失,須縣長衡量,民之所請求者,政之所施為者,皆須縣長斟酌損益,措置得宜。所謂允執其中,政略之中固在上,政策之中即在縣長,必須因時因地因人而皆適之,始能有利無弊,政通人和。
諸君今日有志於縣政,今之縣地方百里,有斯土,有斯民,君等足夠一個位,而權亦夠一個斧柯,諸君有此志,正可以有為之時。惟政通須執中,人和須己和,執中須得中,己和須養和,是諸君應有之修養。
什麼叫得中?一秉大公,即叫得中。什麼是養和?喜怒哀樂純乎客觀,即是養和,今後諸君必須要陶冶自己,不偏不倚,不憤不私,處民之事要情理皆顧,不可以情害理,亦不可以理曲情,勤政愛民,循情合理,民飢己飢,民溺己溺,諸君能如此,不只可以順其志,亦可以成其德。
為政必須適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字,與“儒生俗吏,不識時務,識時務者,惟在俊傑”的十六字,實為適中的一個依據。今後諸君,對此兩個十六字,要緊緊的把握,必須要修養有素。
(二)學習之目標
今日社會之紊亂,人民之痛苦,為中國有史以來所罕見。蓋已過歷史上之*,皆為爭政權,政權得而天下定,人民有所謂“哪個朝廷不納糧”的感想;今則民眾在經濟上爭平等。蓋已過經濟上剝削之不良,一方不勞而獲,反驕奢淫逸;一方終身勞動,而不得其仰事俯畜,積成人心之不平,而發生過激之報復。所幸民生主義有聖哲之先明,平均節制又為適當之方法。諸君等學習目標,一定要由政治的平等,進在經濟的平等,要以行政之施為,即為經濟之措施。必須以政治經濟化為施政目標,亦即為學習之目標,此其一。
自清、自衛、自治,亦即民有、民治、民享,是為民做的,也是需民做的,而且是助民做的。如何使之自清、自衛、自治,必須在未出任之前,要十分理會與瞭解,此其二。
二、鞏固統治(15)
兵農合一為適中之政治,蒙令試辦,歷有成效。編組、換役、歸隊、優待、份地、均糧、救濟、救護、國民必修教育、國民兵三政,均須徹底瞭解進行,此其三。
組訓民眾為發展*之基礎工作,但必須得其情,適其需,獲其心,用其力,組訓方有效果。不只要學習組訓,而且要會與民合謀,方能得其情,適其需,獲其心,用其力,此其四。
今日的政治,是有政敵的;既有政敵,即須有政治上的奮鬥。奮鬥的原動力,是政治的熱情,奮鬥的方法,需要技術。今日為政,一定要有熱情的鬥志,與精良的鬥技,堅強的鬥體,此其五。
努力實現以上之十件事,為政治效用之最高目標,亦為今日*最迫切之需要,實現全在縣長。各項事的技術,固有賴於專家,而政治之領導與推動,則須縣長之熱心與方術,此其六。
以上六者,均為今日政治上當務之急;尤其是縣長為政之必要學習目標,願諸君深攻之。
(三)克盡厥職為民服務
處今日有史以來罕見之大亂下,尤其華北,尤其山西,在諸君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