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2章 象棋歷史

第七百一十一章象棋歷史

象棋的鼻祖——博

世界上任何一門藝術或者科技,都有盛衰起伏,由簡單到複雜,由初級到高階的發展規律。研究象棋歷史發展的過程,很有必要進行恰當的斷代分期。劉道平、張豐兩位先生研究我國古代象棋發展的歷史,斷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潮。從本文開始對中國象棋古代史作一系統的介紹。

象棋始於先秦的六博

中國象棋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由孕育到雛形,再到定型,經歷了漫長歲月的實踐、改進、充實、完善。

《楚辭·招魂》篇說:“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六搏的歷史悠久。東漢許慎《說文》載:“古者與曹作博。”《世本·作篇》也說“烏曹作博”。烏曹是夏桀的臣於,距今三千五百多年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武已荒淫無道,製作了一尊人形偶象,把它叫做“天神”,然後“與之博,令人為行”。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史記·宋徽子世家》還記載了公元前683年,宋緡公與大夫南宮萬因六博發生爭吵,被南宮萬提起六博棋盤砸死的事。《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前551一前479)認為博弈是有益的活動,比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要好。沒有博弈,怎麼能猶賢呢?給博弈很高的評價。這裡的博即六博,弈即圍棋,並稱博弈。從漢代起才正式稱弈為圍棋。

六博棋由箸、棋子、棋盤、博籌、割刀、削和盛具組成。管又稱箭、傅、究、蔽,總計六支,故稱六博;初用竹木製成,兩頭尖長如箭形,後來也有用骨、玉製成。棋子稱“棋”,又名馬,共十二枚,黑白各半,或黑紅各半,雙方各執一色。棋盤稱木局,又稱曲道,多木質,近似方形,在白或黑色的棋盤正面陰刻不同矩形紋槽及園點,並塗上紅漆或在紋槽內嵌入象牙。博等也葉等,用狹窄的竹片製成,分長短兩種,數量多少不等,用來記錄對博者輸贏情況。割刀和削是博時用來削制博等記數的。盛具乃盛放棋具的盒。

戰國時期六博活動盛行各國,《列子·說符》記載了大梁叫虞氏的富先,在路口高樓上設定枰局讓行人上樓擊博。《史記·蘇秦列傳》中講得更明白:“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他在這裡列舉了八種娛樂,有六博而無圍棋。

現存最古的六博棋局,是1975年底到1976年春,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戰國末期古墓中出土的六博棋局。形制與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合。據考證,這個博局的相對年代為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前。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遊戲,人們往往透過對弈來參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來提高自己的覺悟能力、思維能力和生活樂趣。

中國象棋的起源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產生的年代不詳。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代文化名著的《楚辭.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詞句。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象棋”這個名詞,當然那時的象棋不是現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辭》雲“博,著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提到了六博。據《史記.第六十九卷.蘇秦列傳》中記載:當時齊地的居民安居樂業“鬥雞走狗,六博蹋鞠”。可見象棋在當時已經開始在民間廣泛流行。那時的棋,大概是一方為六子,叫“六博”。另據《說苑》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曾說“足下......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可見當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經很流行下棋了。

棋盤裡的河界,又名“楚河漢界”。這個名稱,可能是受到楚漢相爭,韓信作象棋的傳說的影響。傳說無從考證,多半是後人附加的。

進入明、清兩代,象棋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名手輩出,佳作如雲。棋理棋勢的研究更加深化,促進了象棋文化的發展。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