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2章 象棋歷史

建國以後,象棋工作者們總結髮揚了前人的文化遺產,勇於創新,銳意進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絢麗多彩,真正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近代的象棋活動因受到多次國內戰爭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早期曾有過“星星之火”,但終於無法形成“燎原”之勢。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七年間,象棋活動才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為一個新的象棋發展高峰期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近代象棋活動開展得較為活躍的地區是華東、華北、華南,而上海、北京、廣州則分別為以上三大地區的象棋活動中心。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期,象棋界曾出現過一點“紅火”的跡象。這是以1930年9月中下旬在香港進行的“華東、華南分割槽大棋戰”揭開帷幕的。這場“東南棋戰”是中國象棋史上第一次兩大地區間的棋藝對抗賽。華東方面的代表是上海周德裕、林弈仙,華南方面的代表是廣州李慶全、馮敬如。

兩地高手大戰十六局,因實力相當,終以平局收場,華南主將李慶全獨保不敗紀錄,被授予“無敵”榮銜。

當東南兩隊鏖戰正酣時,遠在千里之外的華北棋手亦躍躍欲試。次年初,華東、華北兩地棋手又會師上海,進行“華東、華北分割槽棋賽”。

由周德裕、萬啟有組成的華東隊,以20:12擊敗由趙文宣、張德魁組成的華北隊。華東周德裕個人積分最高。由於當時華北地區有五省,華東地區則指江、浙兩省,因而棋友們尊稱周德裕為“七省棋王”。

1934年後,周德裕旅居香港數年。這一時期,他在穗、港與華南名手黃松軒、盧輝、馮敬如等進行了多次交流比賽。他與嶺南棋壇盟主黃松軒的“龍虎之爭”,是當時棋壇的“重量級決鬥”。

由於實戰機會增多,棋手們的實戰水平自然“水漲船高”。這一時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靠下棋謀生的職業棋手。他們除與水平相近的高手下“博採”棋以外,還與普通愛好者下讓先、饒子的指導棋。

講到近代的象棋活動,不能不提到謝俠遜先生的貢獻。謝俠遜(1888—1987)不僅棋藝高超,更是一位傑出的象棋活動家,他組織、籌劃了華東、華南和華東、華北兩次大型的“區際”棋賽,編輯出版了《象棋譜大全》、《新編象棋譜》、《南洋象棋專集》等卷帙浩繁的棋藝巨著。《象棋譜大全》從1927年初版後至1950年,共印了九次,堪稱一套“暢銷書”。謝俠遜還曾於1935年和1937年兩下南洋,使其聲譽播及海外。謝俠遜第二次赴南洋時,全面抗戰已經爆發,他是以國民政府“巡迴大使”的身份到國外宣傳抗日救亡的,他在國外活動一年半,募集到大量捐款,為抗日軍民的艱苦抗戰提供了精神上、物質上的支援。這位愛國的名棋手,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讚譽。

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各地區的知名棋手還有:華北孟文軒、那健庭,西北彭述聖,華東王浩然、周煥文、邵次明、張錦榮、張觀雲,華中吳松亭、羅天揚,華南鍾珍、曾展鴻等,他們的棋藝在當時均屬一流。八年抗戰結束後,他們中的一些人貧病而死,僥倖活下來的則年事已高,棋藝老化。棋壇上已看不到三十年代那樣的熱鬧場面。

新中國誕生後,象棋界出現了振興的契機。這一時期,年富力強的棋手楊官璘、陳松順、何順安、李義庭、王嘉良等先後站到了棋壇的第一線。五十年代前期,他們在南北不同的戰場,展開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吸引了為數甚眾的象棋觀眾。象棋活動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近幾十年來,隨著貿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斷發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經過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從亞洲來看,不僅港澳等地棋風很盛,而且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和外籍華人中,象棋也很普遍。那些地區和國家每年都舉行象棋比賽,而且都已分別成立了象棋總會或象棋協會。

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發起和合作下,亞洲象棋聯合會應運而生。如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汶萊、馬來西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香港名流霍英東先生出任本屆會長。

自從“亞象聯”成立以後,亞洲地區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亞洲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象棋交往和比賽活動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湧現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新加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