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東風導彈試驗基地正式接管了中國科學院的“七零一工程處”,並編入基地設在陝西渭南的第六試驗部。至此,從事衛星測控研究和從事火箭、導彈靶場測控工作的兩支隊伍彙集在了一起,在混亂的年代裡,開始了衛星測量控制網的建設。
這還不夠,為了儘量減少文化大革命對國防尖端科研專案的衝擊,1967年3月,父親建議將各國防科研院所,以及中國科學院承擔國防科研任務的研究機構,由國防科委實行軍事接管。
這個重要建議得到毛主席批准。
事實上,正是這個決定,使中國的衛星研製在“文革”的風暴中堅持下來了。
隨後,軍委責成國防科委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1967年5月,父親聽取錢學森等關於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問題的彙報時指出:“科研機構要精幹,工作要緊張,不要人浮於事。電子技術,是各軍兵種、研究院都需要的,都要各自做些研究工作。”
1968年2月,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錢學森兼任院長,這使得衛星研製工作得以在“文革”###中繼續進行。而這時候,中國人造衛星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的趙九章,已經含冤非正常死亡。
做完這幾件事情,父親就被捲進了“二月逆流”裡,連他自己都自身難保了。也使他漸漸被迫離開了他所鍾愛的國防尖端事業,這時的他,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關於衛星,當時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回憶說——
七十年代第一個春天,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叫“東方紅一號”。這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體現,但卻被說成是“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成果”。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正是“文化大革命”,給“東方紅一號”帶來許多不應有的困擾和麻煩。
我不懂衛星,也不管這項工作。到了1968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遇到了問題,各分系統文齊武不齊,不協調不配套。為了保證1970年發射,空間技術研究院領導和設計人員在原方案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修改,但這一修改方案卻找不到拍板的人。五院總體主任設計師孫家棟拿著方案找到我,孫家棟說話很直率: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這顆衛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3)
聽了他們的彙報,問了有關情況,我心想,這事不能拖,總得有人承擔責任。便對他說:“技術上你負責,其他問題我負責,我拍板。”
這個時期,七機部也沒有什麼人管事了。關於“東方紅”衛星的事,後來我又聽過一次機關彙報,也到現場看了看。衛星方案的若干修改和簡化我就拍板定了。我當時強調,最後總體決策還要向黨中央、周總理和聶帥報告。我把衛星方案修改和簡化情況報告了聶帥,聶帥也批准了。衛星計劃才得以進行下去。回想起來,當時這麼幹,除了有一種強烈責任感外,也有一點兒傻大膽的味道。
1970年4月24日,重達173公斤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響徹神州大地,中國萬民歡騰。此時的父親,剛從邯鄲下放回來不久,賦閒在家,心情鬱悶。但當他從廣播上得知,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時,他仍然是欣慰不已,緊皺的額頭一下子舒展開了。
記得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的那一天,我正下放在河南“五七幹校”勞動,喜訊傳來,我們連夜敲鑼打鼓到農村向貧下中農報喜。老鄉從睡夢中醒來,問:“這麼熱鬧,啥事啊?”我們說:“我國的人造衛星上天了。”他們說:“天上有那麼多星星了,還造什麼地球衛星?”現在想起來,這似乎有點可笑;再一想,又讓人笑不起來。那時候,科學離我們的人民群眾太遠了。
當年回到北京後,有一天晚上,天氣出奇的好。父親在院子裡散步,不經意間,我們抬頭,看到了從北京上空劃過的東方紅一號。父親久久地望著它,望著它的軌跡,喃喃地說:“這顆衛星,本來可以早一點上天的……”
中國是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終於一步步變成現實。從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截止到2006年9月,已有9種長征系列型號的火箭進行了數十次衛星發射。在激烈的競爭中,中國航天走向世界,成功地發射了亞星、澳星、銥星,在國際航天領域佔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份秘密報告,催生第一代中國核潛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