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全力領導組織“兩彈”研製的同時,十分關注我國核潛艇的研製。
我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後,1958年6月18日,父親召集羅舜初、劉傑、張連奎、萬毅、安東等開會,討論研製核潛艇問題。
6月27日,父親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寫了關於研製導彈核潛艇的報告。報告說——我國的原子能反應堆已開始運轉,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動力利用於國防的問題。關於和平利用方面,國家科委曾開過幾次會進行研究,已有佈置。在國防利用方面,我認為也應早作安排。為此,曾邀集有關同志進行了研究,根據現有的力量,考慮到國防的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擬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先設計試製××××噸的原子潛艇,接著再設計××××噸的,前者爭取在1961年10月1日前下水。……擬以羅舜初、劉傑、張連奎、王諍等4同志組成一個小組,並指定羅舜初同志任組長,張連奎同志為副組長,籌劃和組織領導這一工作。
報告還就海軍、一機部、二機部、五院的研製分工、核潛艇生產工廠的建設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這個報告一送上去,當即就得到了批准。1958年6月28日,報告送審第二天,周恩來總理對報告作了如下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後提請中央常委批准,退聶辦。”次日,鄧小平總書記仔細審閱報告後批示道:“擬同意。請主席、彭總閱後退聶。”毛主席和彭德懷也隨即圈閱了這個報告。就這樣,一項關係到海軍建設大局、關係到國防現代化建設大局的重要尖端技術工程確定了,我國核潛艇研製工作正式啟動。
1958年9月,二機部組建了反應堆研究室,負責核動力研究;海軍和一機部共同組建了核潛艇總體研究室,負責總體設計、研製和任務的安排落實。
在核潛艇研製工作開展不久,1959年9月,赫魯曉夫來華,周總理和我父親在同他的談話中,提出核潛艇的技術援助問題。可是赫魯曉夫說:“核潛艇技術複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
對此,毛澤東十分堅定地表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這是一個響噹噹的誓言,是一個不可摧毀的信念。它代表了父親那一代人的雄心壯志,那就是,無論如何,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潛艇。
從此,中國走上了獨立研製核武器的道路,其中就包括核潛艇。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指示以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為主,開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開發研究工作。當時,核科學人才奇缺,除了少數幾個人懂得核科學之外,大多數人對核的瞭解還是比較膚淺的。世界上也只有美國、蘇聯兩國擁有核潛艇,為了不至於使新中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它們都對中國進行了核技術封鎖。在開始核動力潛艇研究時,科學家手中所掌握的“資料”,僅僅只有兩張外國雜誌上發表的並不完全的核潛艇外形照片。就這樣,我們的科學工作者,憑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開始了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3年經濟困難時期,再加上蘇聯撤走專家,使我國沒有力量同時支撐原子彈、導彈與核潛艇這3個攻關攤子。中央專委決定集中力量先搞兩彈,讓核潛艇研製工作暫停。
此前,曾有一種意見,完全停止這項工作。
父親知道,完全停止研製核潛艇,尤其是人才流失後,將來再組織力量就難了,必須想辦法堅持下去。這時候,國防部第七研究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七院,該院是核潛艇研製的主要單位)院長劉華清、政治委員戴潤生也向父親建議:核潛艇工作不宜全部下馬,否則,不僅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技術隊伍也將散失,以後再重新上馬,困難更多。
父親同意他們的意見,最終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支援,決定在國民經濟困難情況下,仍然保留一個由50多人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按照少花錢、少用人的原則,把重點放在一些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上,保持研製工作不斷線。
彭湃烈士的兒子彭士祿是我國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就常來我家做客。彭士祿回憶說:“由於經濟困難,核潛艇1962年下馬,目的是為確保‘兩彈’成功。這時,聶帥留下50餘人,在原子能研究所核動力研究室,繼續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我當時正好調到這個研究室當副主任,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當聶帥知道我在核動力研究所當副總工程師並且抓這項工作時,非常高興,囑咐我核潛艇這項工作極為重要,希望你們努力搞好。”
1964年,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