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動和鼓舞。其實,多年來在尖端武器研究試驗中遭遇的失敗也不僅這一兩次,父親都是以總結經驗以利再戰的態度鼓勵大家。當年錢學森他們試驗導彈失敗,他不就這樣說過嗎?

大家說:還是聶帥懂得科技工作和理解科技人員,這種時候鼓勵比責備更重要。

果然,在全體人員努力下,5天之後,第二次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試驗,獲得成功。這又是一項震驚全世界的偉大壯舉。

美國《海軍學會會報》寫道:“事情已經變得很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一支以海洋為基地具有威懾力量的核大國。”

1984年的任務, 是“三抓”中的“第三抓”——發射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訊衛星。父親密切關注著發射情況。後來我在《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一書中,看到書中寫著:“在緊張的發射準備工作中,迎來了1984年的春節。節日前夕,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寫信向全體研製試驗人員表示致意和問候,並祝新春佳節康樂。這代表了老一輩革命家對航天戰線全體人員的關懷和愛護,代表了中央對衛星通訊工程試驗任務的關心,鼓舞著全體試驗人員以科學態度繼續努力,奮勇拼搏,去奪取勝利。”

衛星發射期間,父親正在301住院。他不顧自己的病情不能激動的要求,問這問那,那著急的樣子,恨不得上第一線去指揮。4月8日發射後,他就急於知道衛星飛行進展的情況,報紙每天也有簡訊報道,但父親不滿足。於是,就讓丁衡高和我到病房給他介紹試驗的進展情況。

丁衡高參與了這次發射試驗的組織協調工作,走遍了執行發射、測控任務的各個單位,發射前後在指揮所住了一個月,對各方面的情況比較瞭解。父親對我們彙報的情況聽得很認真、很仔細,我們告訴他,衛星在大橢圓軌道上執行正常,他似乎不太明白橢圓軌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丁衡高就給他畫圖解釋。我告訴父親,地面測控站跟蹤衛星很好,星上儀器工作也完全正常,他點頭微笑。

衛星進入靜止軌道時,我們去告訴父親,說入軌精度很高,透過遙控,衛星正按預定的速度向定點位置漂移。他讚歎我們專家、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技能的高超。反正每天進展情況都要及時去彙報,我們稍微去晚了,他還著急催喚。當然,飛行過程中出現的險情,那是一點都不能說的,不能讓老人家擔驚受怕。

新的攀登(3)

直到4月16日,告訴他衛星成功地定點在赤道上空了,他高興地笑著說:我是相信我們這支科技隊伍的,是一支攻關隊伍。那天夜裡他睡得很好,醫護人員也放心了。

父親4月1 8日給張愛萍寫信祝賀,信中說:“我素知這支科研隊伍是一支堅強的攻關隊伍。從指揮員到戰鬥員都身經百戰,百鍊千錘,基礎紮實,善打硬仗……此次試驗成功,對我國四化建設將起重要的促進作用,使我國航天技術、資訊科技等都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為我們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我國第一顆同步通訊衛星發射成功,三萬六千公里高空的同步軌道上,終於有了中國的一席之地。美國宇航局局長祝賀中國同行:“你們完全可以為中國航天計劃中的這一重要里程碑感到自豪,為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效能感到自豪,僅有少數幾個國家達到了這次發射所顯示的技術能力。”

至此,“三抓”任務全部勝利完成。這是“兩彈一星”之後我國高科技事業的又一次飛躍,是新時期新的偉大攀登。它所體現的,是創新的過程,它跟以前的“兩彈一星”精神一脈相承,是“兩彈一星”精神的繼續和發展。

父親在新時期雖不能上第一線指揮了,但他時時刻刻關懷著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滿腔熱情地鼓勵大家攀登新的高峰,他的心始終和科技人員在一起。

永遠的牽掛(1)

父親的後半生,牽掛最多、最憂心的,就是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問題。

1982年,黨的十二大之前,父親住院四個半月,大病初癒,他就在考慮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覺得知識分子政策落實得還不夠好,二是應該總結一下科技工作的經驗,以利再戰。

恰在這時,《光明日報》社為配合十二大的召開,打算派記者採訪父親,聽聽科技戰線老統帥的意見。父親聞知報社意願,欣然接受了該社三位記者董克恭、鄒安壽、宋光明的採訪。

談話進入正題後,父親直截了當地說,重視知識分子,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是人民的利益所在,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