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溝溝坎坎其實談不上失敗,可是也不能說是輝煌,張遼,掩藏著自己的才華,就那麼半死不活的混著。
不是張遼沒有本事,實在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直到他遇到了曹操。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8—02:五虎將之張文遠(2)
就這樣,短短的幾年光景,張遼經歷了以下幾位大腕領導:丁原、董卓、呂布、曹操。
很有意思的是,他的下一任老大均是幹掉前任再把他收入帳下。
在這一系列的管理層更迭中,我們沒有看到張遼有什麼過激的言論,有什麼慷慨激昂的對現任老大表忠心,也絕對不和老大搞僵關係(比如高順),當然了,他也絕不溜鬚拍馬,出賣故主換取榮華富貴(比如魏續之流)。
總之,這是一個純粹的武人,一個很謹慎的小職員,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嘛:要想節目做長久,遠離政治這杯酒——張遼很清楚,自己沒有什麼發達的政治頭腦和細胞,即便是有,也要再借上三分運氣才會保證不會站錯佇列,他,所擁有的只不過很有武勇而已。
所以,單純一些的張遼直到曹操手下,才真正的發掘出了埋藏了很久的血性和軍事天才,之前不過是發揮了20%而已。
呂布被擊敗之後,由於張文遠帶著本部人馬歸順(看看,並不是小說中關羽和劉備察言觀色,做個順水人情抱大腿換回來的),所以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而後,憑藉跟著*袁紹,積累戰功封為稗將軍。
這些,還都是小打小鬧的行為,事實上,作為一名行為處事比較低調謹慎的降將,張遼不會在一開始就性急的表現自己,直到在跟著夏侯淵於東海*昌稀的戰役中,他真正的展露了自己的大將之風。
由於本次戰役中,昌稀自己明白,實力差的太多,不能硬拼,所以就玩龜縮戰術,曹軍糧草不濟,不得不籌劃撤軍,夏侯淵倒是無所謂,可張遼卻是有點不太甘心,就對夏侯淵說:“我觀察這段時間以來,昌稀表面很頑固,實際上抵抗是點到為止的,肯定是他比較猶豫是否應該對抗到底,所以,才不盡力抵抗,那咱們就換個方式,由我去勸降吧。”
夏侯淵點頭表示同意,死馬當活馬醫吧,就讓張遼全權負責。
張遼也不是傻子,就那麼直衝衝的跑到敵人陣營中談判,他也要先試探一下,於是,就派一個使者前去預約,說張遼有話講,昌稀同意了。
傻子都知道張遼在這個當口上要說什麼,而昌稀答應的這麼痛快,擺明了不想打下去了,所以,張遼心裡更加有底了,就約個地點會談,至於談話內容,無非是什麼曹操英明神武,以德服人,投降的話好處大大的,不過這個優惠條件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限量銷售版,先到先得(先附者受大賞)。
昌稀琢磨一下,口頭表示同意投降。
按理來說,辦到這一步就已經是完成任務了,但是,那就不是張遼了,為了板上釘釘,讓昌稀死心塌地的投降,張遼不帶一兵一卒隻身一人(楊子榮啊)闖上三公山,進入昌稀家中,拜會嫂夫人,弄得昌稀很是激動,有點受寵若驚,馬上跟著張遼屁股後面拜見曹操。
這事就這麼擺平了,以德服人的是張遼哦——偶怎麼感覺這個橋段貌似被羅貫中移植到了和關羽談判那裡了,都是“以身犯險”啊。
但是曹操卻是有點“不高興”,昌稀走後,“嗔怪”張遼:你這可不是大將之風啊,太危險了。
言外之意就好像一個軍長拿著機關槍當突擊隊長衝在第一線而遭到了上級的批評(李雲龍啊),您能說這是批評嗎?怎麼看都是表揚啊。
張遼的回答也是可以看出他的少年老成(三十多了,不小了,就算打起仗來還是一隻猛虎,可是在職場上的稜角已經被磨平了),浸淫官場多年,深諳這個時候如何拍領導馬屁:“哪有,我什麼都沒有做啊,之所以敢這樣就是拿準了昌稀不敢對我做什麼的。”
“是嗎?”曹操表示懷疑。
“因為主公您的威名著於四海,昌稀不敢做出什麼下作的事情來,我所做的事只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不要吐,這的確是我們偉大的張遼將軍的原話,很俗很模板啊)。
“下不為例哦,哈哈!”曹操聽了很是高興。
傻子領導才排斥忠言逆耳,也只有傻子才不喜歡聽好聽的。
有能力,會說話,而且還這麼聰明的下屬,我們可以預見到張遼真正的發跡那是指日可待的——高順這位前同仁的教訓很深刻啊。
28—03:五虎將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