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意。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要求別人,要求所有人都這麼做,那我們就只能說,對不起,你不能這麼要求,也沒有權力這麼要求。或者說,你可以提倡,不能強迫。因為一旦強迫,就違背了追求全人類共同幸福的初衷。相反,只有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受傷害,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受損害,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這就叫“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這是楊朱的觀點?
■ 也是老子和莊子的觀點。
拾壹 這世界該交給誰(1)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託的
□ 前面你說,楊朱認為,如果“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則“天下治矣”,老子和莊子也贊成,請問是這樣嗎?
■ 是。
□ 為什麼贊成?
■ 因為在道家看來,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託的。既然不需要拯救,不需要寄託,當然可以“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寄託?
■ 是,至少莊子說得很明確。有個成語,叫“相濡以沫”,肯定知道吧?
□ 中國人都知道。
■ 這個中國人都知道的成語,就出自《莊子》一書,《大宗師》篇和《天運》篇都講了。莊子說,泉水乾了,魚兒們一齊被困在陸地上。為了生存下去,它們相互吐出溼氣讓對方呼吸,這就是“相呴以溼”;相互吐出唾沫讓對方滋潤,這就是“相濡以沫”。
□ 這不是很感人嗎?
■ 是很感人。事實上,相濡以沫,一直被視為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莊子對此顯然也並不否定,他也是肯定的。只不過在他看來,這並非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說,“相濡以沫”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 為什麼?
■ 請你想想,魚兒們為什麼要“相呴以溼,相濡以沫”?困在陸地上了唄!為什麼被困在陸地上?泉水乾了唄!由此可見,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魚相與處於陸”。那麼,泉水不幹,魚兒們永遠生活在水中,豈不更好?
□ 這倒也是。
■ 所以我曾經說,我無比敬重見義勇為的人,但決不希望人人都成為這樣的英雄。因為一旦有見義勇為,就同時意味著或者有災難,或者有犯罪。這是第一點。
□ 第二呢?
■ 再請你想想,魚兒們這樣相互用溼氣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潤,救得了對方嗎?
□ 救不了。
■ 救得了自己嗎?
□ 更救不了。
■ 既救不了別人,又救不了自己,又有多好呢?
□ 話不能這麼說吧?你這樣說,不覺得太勢利、太功利了嗎?沒錯,相呴以溼,相濡以沫,可能是既救不了對方,又救不了自己。但是,明明知道救不了,還要盡力去救,這樣一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敬重嗎?
■ 是很值得敬重。但在敬重之餘,你難道不覺得心酸?請你想一想,困在陸地上的魚,就算把所有的唾液都吐出來,又能有多少呢?我家屋簷下,曾經有一個鳥巢,裡面有幾隻出生不久的小鳥。有一天,鳥爸爸和鳥媽媽出去覓食沒有回來,天卻突然變了,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那個鳥巢,真的是“風雨飄搖”。這幾隻沒有抵禦能力的小鳥,就只能緊緊地偎依在一起,相互遮蔽取暖,讓人看了十分心酸。
□ 你救它們了嗎?
■ 救不了。我們嘗試過,發現只會壞事——或者會把鳥巢撞落,或者會把小鳥嚇跑。那可是高空啊!
□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叫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
■ 是啊!那種無望、無助和無奈,過目不忘。
□ 但是,正因為小鳥們的緊緊偎依,或者魚兒們的相濡以沫,可能於事無補,這才特別感人,甚至讓人肅然起敬吧?
■ 沒錯,正是這樣。的確,作為個體,能夠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這實在是很崇高,很悲壯,也無疑給那無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亮色。但是,一個社會,如果把每個個體都逼到這個分上,難道還是一個好的社會,或者說是社會的最佳狀態嗎?
□ 那你說社會的最佳狀態是什麼?
■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每個人都不需要救助別人,也不需要別人救助。
拾壹 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