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後來,他結了婚,日子過得磕磕絆絆。就算母親犯了病,損壞了東西,妻子也不吭聲。他覺得,這就滿足了。
剛過上安穩的日子不久,父親回來了。原來,那女人花光了他的錢,又跟別人走了。父親說:“好歹你是我兒子,有血緣關係。”兒子說:“該養兒子時,不見你的影子;快要養老時,你就跑出來當
爸。”母親走過,拉住兒子的手,說:“讓他回來吧……”兒子不吭聲,抽了一地的菸頭。末了,他問母親:“你真的不恨他?”既是問母親,又是問自己。他去了父親居住的小屋。已是深秋,那裡冰冷冰冷的,只有一張小床、
一個小電爐和幾包泡麵。父親見到他,緊張得像一個孩子,說:“坐吧。”他坐在床上,居然比父親高了一截。兩個人都抽了煙,很快屋裡煙霧繚繞。後來,他站起來,走到門口,父親跟在後面。他說:“週末,我來接你。”
他在離家很近的地方,給父親租了房,跑前跑後地忙著裝修,牆壁是他親自粉刷的,屋裡的桌椅碗筷,都是他去買的。做這些事時,他居然有些欣喜,他發現他好像不恨父親了。
妹妹來了,說:“哥,你想好了?”他點了點頭。母親跟著父親生活,很久都沒犯病。他經常去,坐在小院裡,很少說話,就看著他們。他看到父親給母親梳頭,很輕很輕,掉的頭髮,他一根根拾起來,放進一個小盒子裡。父親說:“老伴啊,葉子都掉光了,我們這兩棵老樹,就該走啦。”母親微微一笑。他站起身,他的心變得寬廣了許多。那天,他教鄰居的孩子寫字猛然發現,愛比恨只多一個筆畫。就這麼一筆,寫出的卻是人間的冰火兩重天。
父親,養孩子時不見,養老的時候回來,要和這樣的父親盡釋前嫌,是要有著一顆“孝心”和“愛心”的。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經言札記】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是否“和”,就是看一個家的融洽程度,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孝的運用。試想如果兒子尊敬父母,那麼兒子的兒子也會是一個孝順的人,他們構成的團體,必然是相互尊敬的,一切干戈、爭吵都能夠被調節,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將非常和諧。
【故事演繹】
因赦減租
宋朝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有一位叫汪廷美的人,他是一個篤實忠厚的人,從小就很孝順,和族人相處得非常融洽。
汪廷美的族人一共二百多人,他和族人們一起生活了數十年,關係都十分和睦。每天早上、晚上吃飯的時候,如果有的族人沒能按時前來,其他的族人都不會開始吃飯,而是要等大家都來了之後一塊享用。
汪廷美生活節儉,為人很樸實,不虛榮。他常穿粗布衣服,沒有祭祀活動是一概不吃肉的;為親人辦喪事時,他遵守古禮,拒絕見客;每當祖父的忌日,他都不出家門,在屋裡齋戒紀念祖父。後來朝廷減了老百姓十分之二的賦稅,他也隨即減去佃戶十分之二的地租。
有一年春季,村裡有個人把汪廷美家的鵝偷走了,他問那個人為什麼要偷,那人說是夏天快到了,要用鵝來祭祀祖先。他聽後,認為此人很有孝心,不但沒有把鵝要回來,而且還送給他很多祭祀用的美酒。
後輩人犯了什麼錯誤,汪廷美也不會打罵教訓,而是耐心地給他們講古今做人的道理,啟發他們自己醒悟過來。
或許,汪廷美以愛己之心愛人的行為,不是源於他從小的孝行。但是孝行對他做人做事的重要影響卻不可小覷。同時,族人間融洽的人際關係,也是他孝行產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含唾煦母
元朝汀州寧化(今福建省寧化縣),有個叫賴祿孫的人,是個大孝子。當時賊寇作亂,他揹著母親,帶著妻兒,和鄉親們一塊去山裡避難。
進山途中,遇到了賊寇,鄉親們四處逃散,只有賴祿孫守著老母親,寸步不離。賊寇舉起刀要砍老母親,賴祿孫一個箭步衝上去,用身體護住母親,大聲說:“你們要殺就殺我,不要傷害我的母親。”母親這時口乾舌燥,沒有水喝,賴祿孫就用唾液給母親止渴,以減輕母親的痛苦。看到這個情景,賊寇們很是感動,不忍心傷害他們母子倆,並且還端來了水給賴祿孫。這時有個賊寇想抓走賴祿孫的妻子,卻遭到其他許多賊寇的制止:“不能侮辱孝子的妻子!”最後,他們一家人安然無恙地走了。
孝心可以治理國家嗎?不用懷疑,因為它有巨大的感染力!人皆父母所生,每一個人的天性中都有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