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你。瞻,仰望。這句意思是那大名鼎鼎的周太師尹氏,人民都在仰望關注著你。
【譯文】
《詩經·小雅·節南山》中的這一段話,是說明周朝有一位顯耀的姓尹的太師官,他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為民眾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為國家元首,以身作則,那天下的民眾還能不愛戴和尊敬他嗎?
【經言札記】
古人最講究的就是“天人合一”,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順應天意。而如果違背了天意,便會被視為“不祥”之兆。孝道就像天體執行一樣地順應著天意,它指導著人類的行為規範。
【故事演繹】
力辭王姬
焦華,晉代南安人,父親為西秦安南將軍焦遺。焦華為人謙虛和藹,而且非常孝順。一年冬天,焦華的父親病得很重,想吃新鮮的瓜。可是,當時並不是產瓜的季節,所以焦華很為難,整天茶不思飯不想,一心想著滿足父親的願望。
有一天,他在夢中隱隱約約聽到一個聲音:“聽說你的父親想吃鮮瓜,我給你送來了。”焦華激動不已,馬上跪下,接過鮮瓜。一開心,就笑出了聲,於是夢就醒了。可奇怪的是,他的手中竟然真的有一個香氣撲鼻的鮮瓜。焦華趕緊拿給父親享用,父親剛吃了幾口,病就好了。
西秦王乞伏幹知道後,提出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焦華。焦華不願攀龍附鳳,拒絕道:“娶妻的人是希望夫妻和睦,共同侍奉父母。但是王姬身份尊貴,嫁給我就太委屈了。我家裡一沒有豪華的傢俱擺設,二沒有豐富美味的佳餚,因此,我沒有能力迎娶國王的女兒。”
焦華拒絕了這門親事,西秦王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賞識焦華的人品,還讓他擔任尚書民部郎。
孝敬父母是人之常理,一個人應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孝道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也不是攀龍附鳳的工具。不要企圖透過它來獲得什麼,只要有份真摯的心就能夠感動天地、感動世人!
侍宴取餌
徐孝克,南朝陳東海郯(今山東郯縣)人,為人極為孝順,可是他們家很貧寒。父親去世後,他想盡了辦法才把父親埋葬了。
此後,他就和老母陳氏相依為命,奉養母親非常細心。戰亂期間,人民生活艱難,他甚至連一碗稀粥都無法拿回來供給母親。無奈中,他只好剃了頭去做和尚,討食物侍奉母親。當時的南朝皇帝—陳宣帝很欣賞他的為人,任命他為國子祭酒。每當皇帝請宴的時候,徐孝克從不食用任何東西。等到酒席散了,他把美食帶回家給母親享用。宣帝發現後,覺得很奇怪,就去問臣子管斌為什麼徐孝克不吃飯。管斌也不知真相,就直接去問徐孝克,才得知原來他把美味佳餚帶回家是為了供養老母親。管斌感動之餘如實向宣帝稟告,宣帝立即下令,以後皇帝在宴請群臣時,先讓徐孝克把他母親愛吃的酒菜挑出來。
孝之美—三才章第七(3)
能夠感動人的孝行,絕對不是做作出來的,不是裝裝樣子就行了。孝心可以為一個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更會受到千萬人的景仰。所以,在眾多的孝子故事中,主人公都能夠因禍得福,甚至平步青雲。上天對於孝子的眷顧可見一斑,但是在他們獲得各種殊榮以後是否能夠不改初衷呢?徐孝克的故事告訴了我們肯定的答案。身居高位仍以母親的喜好為先,自然能夠受朝野內外的青睞了。
保兄如嬰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人,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歷任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兼侍讀學士,後任宰相,被封為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為人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其為政原則,清廉仁厚,不卑不亢,秉持道義,以被奉為後世的楷模。
小時候,司馬光和小朋友在院子裡玩耍,一個小孩不小心掉在缸裡,眼看就要被淹死了。大家都被嚇跑了,這時候,小司馬光沉著冷靜,搬來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救出了小孩。
司馬光不但機智,而且非常尊敬兄長。他和哥哥司馬伯康兄弟情深。哥哥快八十了,他把哥哥當父親一樣奉養,照顧得非常周到,就像照料嬰兒一樣細心。吃飯時,他總是關心地詢問:“哥哥,飯菜可口嗎?”每年入冬,他都要摸摸哥哥的背問道:“哥哥,衣服是不是穿得有點少了?”
一個人的品德高低能夠從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哪怕是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夠成為判定一個人品質的標準。司馬光就是這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