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
所以,開放、張揚、開誠佈公的結果,要麼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要麼把別人的觀點吸納進來。
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封閉收斂靜聽別人的言論,在心目中,要麼吸收別人的觀點,要麼去除別人不好的觀點。
捭闔者,天地之道。
開放與封閉,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
筆者感悟
鬼谷子闡述了在運用“捭闔”之術的過程中,權衡輕重緩急的重要性。
“捭闔”之術的運用,有一個最大的難點,就是權衡輕重緩急。如果一見面雙方都“封閉”自己,不就成了面面相覷了?交流就無法進行。如果一見面自己就高談闊論,根本就不知道別人想聽什麼,一定會招致別人的反感。如果一見面對方就海闊天空,說了半天也不能涉及主題,那麼交流的意義就喪失了。所以拿捏“捭闔”之術的輕重緩急是一個相當考智慧的問題。
在與別人交往中,如果發現自己和對方有志同道合的徵兆時,就要不失時機的開放自己的心扉,闡述自己的觀點。開放自己的目的,是要體現出和對方是同一型別的人,有著共同語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就為下一步的進一步交流打下基礎。
如果發現自己有和對方意見南轅北轍的徵兆時,在對方還沒有發現自己企圖時,就要戛然而止馬上終止實施計劃策略,就要把自己封閉起來,讓對方摸不透自己。封閉自己的目的是隱瞞自己和對方的不同想法。要想辦法與對方交流一些其它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等待機會,尋求變化。
但是,如何才能把握適度呢?
要根據實際情況權衡輕重緩急,針對具體情況制定恰如其分的應對對策。但是,恰如其分不是簡單的事,這些分寸、尺度都是非常難以拿捏的,即便是大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可以準確把握。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
在實施謀略的時候,如果預感到制定的對策有不準確徵兆的時候,就不能再繼續實施了,要想法終止謀略實施,要重新考慮新的謀略。尋找合適的機會把新謀略付諸實施。
開放、張揚、開誠佈公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要把別人的觀點吸納進來,同時制定隱秘的應變策略,讓別人接納自己,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封閉收斂靜聽別人的言論,在心目中要吸收別人的觀點、去除別人不好的觀點,在別人的言談舉止中悟出他的真實意圖,同時還要讓別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實意圖。要用別人的觀點來不斷驗證自己謀略實施的輕重緩急是否適度。
總之,開放與封閉,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在人與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務中也不例外。 。 想看書來
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
楚莊王是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敗以後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國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對失敗不甘心,抓緊操練兵馬,發誓要與晉國決一雌雄。他首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併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了過去。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發憤大幹的時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兒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晉國見楚國忙於辦喪事,晉國又重新會盟諸侯,訂了盟約,隨即將楚國拉過去的陳、鄭等國又收回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這一下,楚國的大臣們全急了,要與晉國決戰。但是,楚莊王仍無動於衷。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這一天,大夫伍舉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
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
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麼難猜?你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