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所決耳。”(《史記&;#8226;淮陰侯列傳》)
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
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8226;淮陰侯列傳》)
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
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史記&;#8226;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
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
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
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
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
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計程車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韓信的一句“同項羽比誰高誰下?”逼迫劉邦不得不接招,不得不敞開自己的心扉,不得不承認自己不如項羽。下一步就是劉邦請求韓信發表見解的時候了。這就叫作“捭闔”之術。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節:權衡輕重
第四節:權衡輕重
捭之者,料其情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闔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捭闔者,天地之道。
筆者字面理解
捭之者,料其情也。
如果出現和對方誌同道合的徵兆,就開放自己的心扉。開放自己的目的是要體現出和對方誌同道合。
闔之者,結其誠也。
如果出現和對方意見南轅北轍的徵兆,就把自己封閉起來讓對方摸不透自己。封閉自己的目的是隱瞞自己和對方的不同想法。
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聖人因而為之慮。
這些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權衡輕重緩急,針對具體情況制定恰如其分的對策。這些分寸、尺度都是非常難以拿捏的,都是大智慧的人為之重點考慮的。
其不中權衡度數,聖人因而自為之慮。
如果發現有權衡輕重製定的對策不準確的徵兆,就不能再繼續了,要想法終止謀略實施,要重新考慮新的謀略。
故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