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三凹症狀出現:鎖骨上凹陷,兩脅骨之間凹陷,脘腹部凹陷,小腹悸動即丹田呈脈衝式跳動。當丹田向命門跳動時,面板毛孔表現為吸氣,周身面板感到發涼,反之丹田由命門向回跳時,面板毛孔表現為呼氣,周身面板感到發熱。丹田自動節律產生後,周身充氣明顯,甚至四「一、初級胎息功法」
「丹閭式胎息法」
呼氣時想尾閭關發熱(尾間穴至命門穴,道家稱這一部位為尾閭關),吸氣時想丹田貼命門或尾閭關。如此一呼一吸反覆迴圈一段時間後,丹田呈脈衝式向命門跳動。當丹田跳至命門時,稍停數秒鐘之後再復跳回原位,又靜止數秒鐘再向命門跳動,如此往來迴圈,產生自動節律時,丹閭式胎息便成功了。
「天鳳式胎息法」
天即玄關竅(玄關竅在兩目之間由表入裡1—2寸處),鳳代表下丹田。練功時,吸氣時意守下丹田,並用力將玄關竅的真氣吸入下丹田,稍停一會,接著將下丹田的真氣呼升至玄關竅。反覆如此迴圈一段時間後,使玄關與下丹田之間產生蘊蘊之氣,逐漸導致氣海穴與下丹田之間產生拆力,即將丹田拆向命門,如此迴圈。當下丹田產生自動節律時,天鳳式胎息便練成了。
「臍陰式胎息法」
臍是肚臍,陰是會陰。會陰是任脈和衝脈的,臍是任脈經上的竅穴,又是十二經脈所會聚之穴,是人之元氣所藏。吸氣時意念會陰產生真氣,並將真氣用意念從會陰沿任脈上升至肚臍,呼氣時意守肚臍,並用意念將肚臍的真氣徐徐沿任脈降至會陰。如此反覆迴圈一段時間,肚臍和會陰之間就會發熱、發脹、發緊,然後產生氤氤氳氳之內氣。氣海與下丹田產生自動節律時,臍陰式胎息便成功了。初級胎息的注意事項:(1)初級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導引問題,因為上述的三種方法不是短時間修煉就能成功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練功時間長,故練功者對意念和導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導引一停,則雜念叢生,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
(2)形體一定要放鬆,因為初次練功者,體內的真氣微弱,如果形體不放鬆,那麼微弱的真氣在經絡中執行就會受到阻礙。真氣不能到達特定的部位,就不能發揮特定的內功效應,也就練不出胎息。
(3)胎息起動時,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有兩個雙閉氣的過程。處在雙閉氣時,練功者第一次感到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至難以忍受,心裡往往害怕會憋死,總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動節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幹擾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練胎息的剋星,練功時切忌之。
(4)修煉胎息一個月左右,胎息的雙閉氣就會慢漫消失。胎息的呼吸方式可隨意而轉變。如原來丹田貼命門是表現面板吸氣動作,此時只要加主觀意;念,就可以使面板變為呼氣;反之丹田向回跳動時,本來面板表現是呼氣動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後使面板改變為吸氣動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來回如何跳動,面板均呈單一的吸氣或呼氣動作。
「二、高階胎息功法」
人身體內有三個陰陽相交之處:第一個是雙眼相交。左目屬陽,右目屬陰,使二日對視,就產生神光。神光照視氣穴,主化陰生陽,如同天上的太陽,照射地上生長萬物一樣,沒有它則萬物不生。第二個心腎相交。心神屬陽中陰,腎氣屬陰中陽。使心腎相交,就產生精氣,化生津液,灌溉五臟。第三個是內氣與天氣相交。內氣屬陰中之陽,天氣屬陽中之陰使二氣相交,就產生內丹,化全身之陰,變為純陽體。這三個相交,都是以真意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導陰陽交合。練胎息的產生,必須經過三個相交,生出內氣,才能形成胎息狀態。
「雙眼相交練法」
入坐之後,輕閉口唇,舌頂上顎,雙目相交對視正中鼻粱根處的外光,把心意定在雙目中心。觀光不可用力,而是輕鬆自如地看,觀到雙目發脹,或者模糊不清時,才是陰陽二氣集中的景象。再閉目沿眼眶週轉眼珠,把陰陽二氣聚成圓形。左升右降轉36周,為鞏固陽氣,再睜眼左降右升轉24周,退化陰氣。轉完之後,閉目內視祖竅穴中圓形。約5分鐘,覺口中津液滿足時,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臍下氣穴中,目光隨著照視氣穴.觀穴中虛空境界。吸氣時用意達到氣穴,呼氣任其自然,意念始終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絲雜念不起。這樣練功,經過3個月,才能感覺雙目中心甘有小氣珠,就是神光產生。只覺有圓形,不顯光明。如達到這種境界,練功人還必須有耐心和毅力。功中如覺有陽物勃舉時,是精氣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