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靜的姿式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臥姿。但臥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采用,一般人儘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見圖l、2、3、4)。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鍊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圖3三、入靜的方法呼吸人靜法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面板上,用面板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撥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面板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穴位見圖5)。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髮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觀想,具體做法請讀者參看第四章周天法和第九章觀想法。
體感人靜法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這種感覺的具體描述可以參看第十二章禪定法。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髮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鬆,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口訣人靜法各門派都有相應的口訣,默唸口訣是幫助入靜的妙法。語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別是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過各代師傅的傳授,更是具有特殊的資訊,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四篇「內丹心法教程之胎息法」
胎息是相對正常的凡息而言的。抱朴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胎胞之中。”一般人的呼吸都是透過肺實現的,這就胎息。如果透過煉功,逐漸使肺的功能停下來,而用面板,肚臍、丹田來呼吸這就是胎息。人類本來就具有這種特殊的本領,只可惜女母胎時才具有,一旦出世後,這種先天的功能就開始在體內潛伏,要靠後天的艱苦鍛鍊才能重新得到。
胎息是道教中非常重要的修行功法,它的發明更早於內丹術,但它又是內丹術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初級階段大約相當於內丹術的煉精化氣階段,它的高階階段則相當於內丹術的煉氣化神階段。胎息的高階階段往往是和大周天以及內丹形成同時出現的,而且是隨著功夫的提高自動形成的。但是,初級階段的胎息也可以作為單獨的功法修煉。
胎息的主要表現有鼻翼扇動,胸悶憋氣,{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