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9章 液態金屬冷卻法

短暫的小插曲過後,眾人的話題又回到了面前這幾臺正在生產的裝置上面。 馬立平帶著常浩南走上臺階,來到一排操作機櫃前面: “其實之前渦扇10的渦輪葉片效能引數確定下來之後,我們也嘗試過用新裝置生產一批產品,其它部分倒是還好,雖然略有些瑕疵,但透過後續精加工好歹都能挽回。” “只有最後的凝固過程,非常難以控制,生產出來的單晶在晶體層面缺陷很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直接就不是單晶,這個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在後面補救回來,所以只好暫時停工,等工藝問題解決之後再重新投產了。” 說話的功夫,他從旁邊拿出來了一個被包裝起來的渦輪葉片,遞給常浩南: “這是我們之前那批廢品裡面最典型的一個。” “雜晶、雀斑、成分偏析、含氧量和含氮量過高、一次枝晶間距大、晶體取向偏離受力方向,總之教科書上面寫了的單晶缺陷,這塊產品上面都集齊了。” “哪怕想要故意生產這麼個廢品出來,都很難做到,要不是這東西涉及到太行專案需要保密,我都想帶出去給我那幫學生們看看……” 常浩南接過葉片,翻來覆去看了看。 當然,用肉眼是不可能看出什麼東西的,晶體形態的差異哪怕用一般光學顯微鏡都未必能看全,需要專門的裝置才能檢測出來。 “現在渦扇10還處在研發階段,所有涉及到專案的東西自然全是絕密,不過定型之後,這些廢品就沒那麼敏感了,雖然直接帶走還是不行,但可以把晶型照片拿出去。” 他說著把那個“完美”的廢品還給馬立平: “所以,你覺得這是凝固過程引數調整的問題?” “自然是的。” 後者點點頭: “這套裝置用的凝固技術是目前比較流行的高速凝固法,透過爐內保溫加熱區和鑄件底部水冷托盤及輻射散熱實現溫度梯度的控制。” “但是鑄件從保溫區域拉出來的過程中,散熱逐漸變為以輻射為主,散熱效率驟降,導致凝固前沿的溫度梯度不斷降低,生產出來的鑄件很容易出現缺陷,而且單晶尺寸越大,缺陷就越明顯。” “國外在用高速凝固法生產葉片的時候,也是要精調拉出速度,因為熱輻射過程的散熱效率沒辦法控制,所以只能儘可能減小水冷部分的溫度梯度,讓整個逐漸的溫度分佈更平均一些。” 馬立平的表述稍微有點複雜,以至於常浩南聽過之後都站在原地稍微想了一會: “如果這樣的話,就算我們最後找到了能夠穩定形成單晶的工藝方式,生產效率應該也會非常低?” “呃……” 馬立平擦了擦額頭上的虛汗: “常總,這個辦法之所以叫高速凝固法,就是說相比於傳統的功率降低法已經非常快了。” “只不過渦扇10這個葉片的尺寸確實有點太大,外形又比較複雜,所以只能慢工出細活,這也是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生產效率總體偏低的主要原因……” 顯然,他是以為常浩南對他們的生產效率不滿意。 然而後者卻擺了擺手: “不,我的意思是說,既然冷端靠熱輻射進行冷卻的效率比水冷盤低得多,那為什麼不乾脆一點,把整個工件都用液體進行冷卻?” “啊?” 馬立平整個人直接愣住,好一會之後才艱難開口: “全都用液體,那不成淬火了?” “而且水冷對於正在生長的晶體來說,冷卻效果過於好了,突然接觸到低溫的晶體會直接不受控制地瘋漲,根本無法保證晶型,而且……”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差點繃不住的常浩南打斷了: “當然不可能是用水,水的凝固點和沸點之間只差100c,對於冷端溫度控制來說區間太窄了,根本沒辦法操作。” “我的意思是,用導熱係數大、沸點高、凝固點低、熱容量大的液體,把抽拉出來的葉片根部直接浸泡在裡面,用熱傳導進行強化冷卻,這樣整個工件的溫度梯度可以又大又穩定,結晶的速度和晶體質量也能同時得到保障。” “沸點高、凝固點低,還要熱容量大……” 馬立平雙眼望天低思索了一下。 他本來想說哪可能有這麼神奇的東西。 但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想錯了。 有一個大類的材料都符合這個要求,只不過它們通常並不被認為是“液體”罷了。 “那就只有……液態金屬?” 常浩南點頭: “我初步想一想的話,最好是用鋁或者錫,就像你說的,凝固點也不能太低,否則驟然遇到強冷對於晶體生長也有不利影響。” 這一次,馬立平沒有馬上給出回應,而是在機櫃前來回踱著步子,顯然是在思索這個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常總,如果是用液態金屬,那需要控制的可操作變數就更多了,尤其是冷卻速度提高的情況下。” 幾分鐘後,他重新停住腳步,看向常浩南: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