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馬立平達成技術路線上的一致之後,常浩南便帶著整個鑄造研究小組投入到了新一輪的技術研發當中。 另一方面,裝置的問題也要同步解決。 前者剛剛之所以糾結了那麼長時間,也正是這個原因。 畢竟是剛買回來不長時間的新裝置,就這麼直接給換了,實在有點敗家。 不過兩個人後面分析了一下,發現這兩種工藝雖然在控制方法上大相徑庭,但基本原理非常接近,因此硬體上的差別反而沒那麼大。 完全可以在原來裝置的基礎上搞原位改進。 總算是讓馬立平鬆了口氣。 他作為這個精密鑄造中心的主任,雖然身上並不揹著經費層面的kpi,但作為一個研究機構的一把手,總歸要精打細算一些。 於是,常浩南又透過火炬集團聯絡到同為華夏科學院下屬企業的盛京科學儀器公司,讓對方按照要求對定向凝固爐的凝固裝置進行改進,將原來的高速凝固工藝改為已經被他註冊了專利的液態金屬冷卻工藝。 當然,黎明廠手頭這些,以及後續新購裝置的專利授權費用,肯定是給免了。 但如果有其它使用者的話,那兩家公司就二一添作五,利潤直接平分。 算是進行了一次不太起眼,但影響深遠的合作。 此外,軟體方面的升級仍然需要硬體層面的支援。 相比於冷端處在完全真空狀態的高速凝固法,新工藝對於冷端溫度場的控制精度遠超過去,並且無論液錫還是液鋁的比熱容都相當巨大,也需要更加有效的感應加熱電源、攪拌系統、溫度感測器…… 好在這兩年華夏的工業水平被常浩南以點帶面地推了好幾波,確實進步很大,大多數零部件在國內都能搞到,像感測器這類比較精密的,也因為跟歐洲那的合作關係,不難繞過基本已經名存實亡的技術封鎖買到精度比較高的。 只不過,這個過程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得等。 至於前面提到的熔模鑄造過程模型設計,常浩南則是早就已經把架子給搭好了,只是還需要足夠的資料對各種引數進行調整。 所以,在確定了製造單晶渦輪葉片的具體研究方案,並把工作安排下去之後,他本人反倒沒有最開始幾天那麼忙了。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根據鑄造工序的資料進行調參,再反饋給生產端進行新的工藝測試,他又沒辦法像往常那樣暫時離開盛京,去把精力放在別的專案上去。 總之,就是破天荒地閒了下來。 當然,以常浩南如今的地位而言,所謂“閒”也只能是相對的。 畢竟盛京這個地方,在各種意義上屬於華夏軍事工業,尤其是航空工業的搖籃,屬於科工委系統的研究所和企業數量眾多。 這麼一尊大神就在自己旁邊,而且好像還不是很忙的樣子。 如此天賜良機,肯定要試著邀請一下。 就算請不過來,至少也能體現一下對大佬的尊重。 意思總歸要到位。 常浩南不是個喜歡排場的人,所以對於大多數沒什麼營養,只是請他去看看或者做個講座的邀請都予以回絕。 不過盛京畢竟也算是他的起家之地,所以,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專門去看看的。 就比如112廠和601所。 一來他在這兩個地方的熟人實在是比較多,二來麼…… 他也想去親眼看看波斯人的f14是個什麼情況—— 跟之前f4ec的專案不太一樣,由於f14要動的地方實在太多,加上需要升級的飛機數量也相對比較少,只有40架,因此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的延壽升級專案需要在112廠,而不是波斯國內進行。 為此,盛京飛機工業集團還專門在老型號殲8的總裝車間裡面騰出來了一塊地方,用來停放最先被送到華夏這邊的三架飛機。 對於112廠來說,常浩南已經屬於是老常客了,所以倒也沒整什麼太大的排場。 只不過廠長和書記帶著領導班子親自到廠門口迎接了一波。 然後由老熟人,如今已經升任盛飛集團總工程師的何明帶著常浩南換好工裝,來到了後者再熟悉不過的那個總裝車間裡面。 相比於殲11,殲8系列的生產如今雖然也用上了一些數字化發圖之類的新技術,但並沒有引入並行作業和協同裝配的脈動生產思路,還是用著傳統的總裝辦法。 雖然慢一些,不過這種時候反倒有了好處。 因為對於場地佈置的要求幾乎沒有,能有個地方停飛機和組裝型架就行,很容易挪用一部分面積出來作為他用。 “這就是波斯人送過來的那三架飛機了。” 何明帶著常浩南走過兩架處在不同總裝進度的殲8b/d。 這是之前空軍下的訂單,還沒有完全交付。 在它們開始下料生產的時候,還算是華夏國產最新銳的戰機。 誰能想到,僅僅兩年之後,小甜甜就已經變成了牛夫人。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