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8章 F14還是拿到手了

研討會結束之後,常浩南便讓鍾世宏帶自己去到黎明集團為了渦扇10專案而新設立的精密鑄造中心看看。 作為華夏航空發動機的最主要生產商,過去的410廠自然也是有鑄造工段的。 不過,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管理模式,都已經不太能適應新時代的生產要求了。 不說對製造精度要求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哪怕是生產渦噴14的鑄造件,效率都已經逐漸跟不上其它工藝流程,成為了限制航發產量的短板。 要知道,渦噴14及其衍生物,可是黎明集團如今的搖錢樹。 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不久的總經理林左明乾脆拍板,趁著搞渦扇10的機會,把整個鑄造工段重組,轉改成了一個帶有產學研一體性質的精密鑄造中心,還從東北大學和遼省大學聘請了一些背景可靠的研究人員。 如今這年代正是大學教授搞副業最紅火的時候,但很明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經商的才能。 90年代末這會,華夏的商界,當然是指民間的商界,還是比較狂放不羈的。 商戰的模式,也往往更傾向於戰而不是商。 字面意義上的商場如戰場。 尤其對於一些久居校園的理工類學者來說,出去做生意幾乎相當於給人送錢。 這種情況下,能在離家不遠的本地大央企,謀一份薪水不低且穩定的崗位,就算要受到保密條例的各種限制,也絕對是吸引力拉滿。 剛才參加研討會的人裡面,就有好幾個是這種來路。 從現場眾人的反饋來看,他們在理論功底和對於現代化技術的理解方面,確實比長期在廠裡生產一線工作的同行要強上不少。 “常總,這些都是我們最近幾個月才從盛京科學儀器公司採購的定向凝固爐,取代過去的粗放式裝置,用來進行渦輪葉片的生產。” 鑄造中心主任馬立平伸出手臂,指向不遠處幾臺足有五六米高的巨大裝置,對常浩南介紹道。 他之前是遼省大學材料成型與效能控制研究院的副院長,不過跟只是過來兼職的同事們不一樣,他是被鍾世宏用比過去高了十好幾倍的科研經費給挖過來的。 “這個型號的裝置能滿足三代發動機單晶渦輪葉片生產的技術指標麼?” 常浩南繞著裝置轉了一圈,並最終停在了裝置銘牌前面。 就生產過程而言,裝置是一切工藝的基礎。 如果生產裝置都不滿足要求,他就算把引數算的再準確也沒用。 “另外幾臺老型號不好說,但您看的這臺是最新型號。在皮帶傳動軸和抽拉裝置上換了新的直線電機還有真空泵,不敢說全世界,至少在全亞洲肯定是效能最好的裝置。” 馬立平說著從旁邊的一個網兜中拿出一本技術手冊交給常浩南: “銘牌上面的資訊比較有限,常總您可以看看這個,更詳細一些。” 後者其實得到剛剛的答案就已經足夠了,畢竟術業有專攻,他雖然專的地方多了一些,但也不可能把所有部分都給大包大攬下來。 裝置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門搞硬體的人來負責。 不過既然對方都已經這麼說了,因此常浩南還是接過來隨手翻了翻。 然後就發現,對方這直線電機,竟然是直接透過火炬-c.b.法拉利公司採購的。 型號跟ms45t三軸加工中心上面用的完全一樣。 常浩南有些無奈地搖搖頭,但同時心裡又有點意料之外的驚喜: “沒想到搞硬體的人竟然也是我自己……” 不過,正事當前,他也沒有在這本技術手冊上耗費太長時間: “既然裝置沒問題,那接下來一段時間,就需要把單晶定向凝固過程的模型建立出來,再確定工藝引數。” 常浩南把手冊放回旁邊的袋子,抬起頭看著眼前的裝置。 片刻的沉默過後,他發現更遠處的幾臺裝置應該都正處在生產狀態,只有這臺最新型號,可能是剛剛到位的緣故,並沒有啟動。 “你們現在是正在試製渦扇10的渦輪葉片麼,還是在生產老型號的?” “在生產老型號,目前的生產任務主要是渦扇9和渦噴14,相比過去只是鑄造工段的時候,因為每個批次可以生產的葉片數量增加,所以綜合產量大概提高了3.5倍。” 馬立平雖然進入黎明廠的時間不長,但對於業務上的事情明顯已經滾瓜爛熟了。 “你們還在生產渦扇9?” 聽到對方的說法,常浩南屬實有點驚訝。 雖然他一直把渦扇9當成給渦扇10進行技術和工藝測試的驗證專案,但現在能在上面驗證的早就驗證完了,甚至渦扇9a都已經走過設計定型流程,準備批次生產了。 照理來說應該把業務還給鎬京那邊了。 畢竟人家幾乎就指著這一個型號過日子呢。 渦噴8每年根本造不了幾臺。 “嗯,渦輪盤、渦輪葉片和主軸部分都是我們負責生產。”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