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常浩南確實設計出了完整的3-7-1-1結構,甚至直接把海平面推重比拉到了9.5-10.5的驚人水平。 完全就是個第四代發動機。 不過很快他就意識到,哪怕自己開了掛,這個東西在短時間內也根本不可能被真正造出來。 所以後面乾脆做了些微調和效能上的妥協,並減掉了一級風扇,成為了有點奇特的2-7-1-1結構。 當然,就算是這樣,這臺渦扇10的綜合效能在當今軍用航空發動機裡面也足以名列前茅了。 反正坐五望三肯定沒問題。 常浩南的這一番表態,直接把整個設計評審會的氛圍給搞不對了。 這還評審個啥啊。 取取經吧。 像常浩南剛才提到的葉片分離流主動控制技術,比如附面層抽吸,這放在傳統航空強國那邊也是還處在裝機試驗過程中的技術。 非要較真的話,別人在試驗,咱們還在圖紙上,那確實還是落後個幾年功夫。 但是一方面以目前華夏這邊的追趕速度來看,誰能先把這些技術給用上都還是兩說。 另一方面,就說落後幾年這件事,對於過去華夏的航空發動機領域來說,那也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畢竟,僅僅兩年之前,大家日思夜想的事情還是怎麼把差距縮小到20年以內! 當時國內最好的渦噴13,說穿了就是個r11f300的有限改進型而已。 哪怕渦噴14服役的時候,雖然進步很快,但那也主要是得益於起點太低,隨便搞點東西出來就是巨大飛躍…… 然而這渦扇10,雖然眼下還在ppt上,但至少從總體方案來說,那已經是妥妥的最頂尖水平了。 評審會當然還是得繼續下去。 不過,後面提到的1250c渦輪前溫度,以及全覆蓋氣膜冷卻這些熱端部件的相關技術,比較起來已經不那麼令人震撼了。 倒不是說不重要。 主要是…… 已經麻了。 沒有一開始那種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了…… 而對於坐在更後面會場裡的其它列席人員來說,常浩南的這一段內容,也讓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的是一項多麼宏大的專案—— 沒錯,實際上對於一個高度複雜的專案來說,大多數螺絲釘型別的參與者直到專案結束,都未必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 這甚至跟保密沒有關係,很多沒有密級的民用專案也是如此。 只是社會分工高度專業化以後帶來的一點副作用罷了。 “我去,老周,我才知道咱們這渦扇10的設計目標……這麼誇張啊?” 趁著一個專家組討論環節的當口,坐在中間靠後位置上的工程師林志兵補充完剛剛用速寫方式記下來的筆記,揉著有些發酸的手對旁邊另外一名同伴說道。 然而說完之後好一段時間,他都沒得到任何回應。 抬起頭一看,這才發現對方還在全神貫注地往手邊的本子上寫著什麼,顯然根本沒聽清楚自己剛剛在說什麼。 “老周?煉紅?” 連著叫了幾聲,顯然是叫做周煉紅的同伴才反應過來: “怎麼了?” 有些無奈的林志兵只好重複一遍自己剛剛的話,順便瞅了瞅對方本子上的內容。 確實是常浩南剛剛講的那些內容,熱力學模型之類。 但在這些內容周圍,卻還密密麻麻地標上了很多批註,還有簡圖。 “這是……” 二人都來自湘省建寧,只不過林志兵是331廠負責工藝的工程師,而周煉紅則是608所的航發設計人員。 他們之前就在工作中認識,又被一起調過來參與太行專案,一來二去也就熟絡起來,不過工人出身的林志兵對於這些內容的理解顯然不如好友。 “哦,剛剛聽常總介紹的內容,一點感想,覺得可以用在咱們那邊的工作裡面。” 周煉紅嘴上回答著,手中的筆卻始終沒停: “冰城飛機集團那邊這兩年不是一直急著要更高功率的發動機麼,直9艦載型用的,我這有點想法,就趕緊記下來。” 建寧的南方航空動力機械公司主要負責渦軸和渦槳型號發動機的研發和製造。 這兩種輸出軸功率的航發當然和渦扇有很多區別,比如壓氣機都是軸流加離心的混合結構,但是在最基本的熱力學原理上總歸是一致的。 “渦軸8e不是已經交付他們了麼?” 林志兵一愣。 “不夠用,渦軸8e需要用起飛功率才能讓直9在作戰狀態下維持懸停狀態,但起飛功率最多隻能用5分鐘,運個人什麼的還行,要反潛肯定不夠。” 周煉紅搖搖頭回答道: “所以現在我們所正在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考慮引進更新型的阿赫耶1m1,另一方面麼,也爭取在渦軸8e的基礎上自行改進,畢竟外匯有限,法國人要價又高,總找他們也不是個辦法……”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