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8章 脈動生產線,殲11的結構升級問題

在鎬京航發集團和羅羅具體商定引進協議的這段時間裡,常浩南也沒有閒著。 除了處理渦扇10轉入正式研發後所面臨的諸多零碎問題之外,他還花了不少空餘時間去601所和112廠。 一方面是舔一舔上輩子沒什麼機會見到的側衛大小姐。 另一方面也是幫著他們解決一些torchmultiphysics軟體在應用方面的問題。 隨著各個試用使用者,尤其是超大杯專業提升版的試用使用者逐漸渡過一開始的學習階段,新生軟體中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也逐漸被髮掘出來。 這些資訊會被集中反饋到位於京城的火炬集團總部,但常浩南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熟悉torchmultiphysics軟體的人,如果能親自到一線檢視一些實際問題,顯然對於後續的軟體升級工作大有裨益。 在112廠的總裝車間內,幾十名工人正在總裝型架周圍爬上爬下,完成對四架殲11大部件總裝的最後工作。 “何工,這是……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的四架飛機?” 根據去年跟蘇霍伊公司簽署的協議,在三批總共六架的大部件總裝機完成之後,112廠就可以正式打通“整機總裝線”,進入國產化的下一個步驟了。 包括工具裝置的佈置、人員分配方面都有些不合理之處,導致裝配進度看上去並不十分連貫。 同為科研狗,常浩南很快抓住了這段話裡面的重點: 很快,一種熟悉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這個總裝模式,是之前在鎬京那邊改殲轟7的時候,我跟172廠那邊的總裝工程師團隊研究出來的,就是咱們搞殲轟電7那段時間,所以你才會覺得有些熟悉。” “有點像鎬京的172廠那邊?” “理論上……” 常浩南說著向後退了幾步,以便能夠看到這架飛機總裝作業區域的總體分配情況。 看上去確實幹練了不少,但也讓常浩南一時間差點沒認出來。 何明帶著常浩南走到進度最快的一架飛機旁邊,伸手摸了摸機頭尖端的空速管。 “對,本來計劃是分開進行的,但是第一批次的總裝進度相當順利,所以在跟蘇霍伊那邊的專家交流之後,我們就把二三批次的四架飛機放到一起總裝了。” “也就是說實際情況……” 他猛地回頭,發現穿著一身工裝的姚夢娜正站在身後。 就在常浩南猶豫著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時,身後一個熟悉的女聲響起: 剛剛還滿臉揚眉吐氣的姚夢娜頓時沒了精神,雙手叉腰,一副氣鼓鼓的樣子: “怎麼說呢……從零開始總裝飛機跟之前的升級大修還是不一樣,涉及工種的複雜程度也遠遠比我預計的更高。” 只不過互相之間的配合還有點生疏。 “師姐?” “這個總裝車間的樣式,跟我之前在隔壁殲8c總裝車間看見的,好像區別有點大啊……” 或許是因為長期駐場的緣故,對方甚至直接把之前的一頭長髮給剪成了齊耳的長度。 “我怎麼感覺……這個總裝形式反而有點像……” 姚夢娜整了整身上的衣服,從常浩南和何明中間鑽過來,站到距離總裝型架更近的位置上開始進一步介紹: “這種方法有兩個主要特點,在空間上,可以多區域並行作業,而在時間上,可以多工種協同裝配,理論上講,生產效率應該可以比過去的連續移動生產線提高至少50%到100%。” 儘管他對於生產管理領域並不精通,但也能看出來,在飛機的前後左右,似乎同時在進行著幾項不同的工種操作。 “所以好幾輪調整下來,還是會出現部分小組滿負荷的情況下裝配任務等待,而另一些小組處在空閒中等待裝配任務的問題,綜合效率跟連續移動生產的老辦法比沒什麼變化……” 實際上,姚夢娜搞出來的這套東西已經十分接近後來的“脈動生產線”概念。 而且巧合的是,前世的脈動生產線也是先在鎬京投入應用,然後才推廣到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 只不過90年代末的計算機硬體和演算法水平都還比較有限,因此對這種高階生產方式進行最佳化的難度很高。 “也不能這麼說。” 剛剛一直沒說話的何明終於開了口: “其實,最開始用新方法總裝前面兩架飛機的時候,效率還沒有原來的連續移動生產模式高。” “現在經過幾次最佳化下來已經好很多了,說明這個辦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只要能根據實際生產經驗繼續調整下去,肯定能達到理論效果的。” “我們畢竟才造了六架飛機而已,生產上的事情,急不來的。” 何明的安慰讓姚夢娜的情緒明顯好了不少。 “其實,我也嘗試過用你和徐洋姐開發的那個差分進化演算法,從數學角度上進行最佳化,但是……效果不好。” 常浩南記得,上次自己見到姚夢娜的時候,後者對徐洋的稱呼還是徐研究員。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