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本來的意思,其實是直接去601所。 畢竟112廠只負責生產,結構改進這塊是交給研究所來負責。 然而姚夢娜卻直接調轉方向,帶著常浩南往總裝車間旁邊的一處小門走去。 “我們在生產第一批次的兩架飛機同時,還多組裝出了一個完整的機體,用來給601所的同志們進行一些氣動、結構和飛控方面的測試,為了方便跟生產流程對接,所以就放在隔壁的測試車間。” 何明邊走邊解釋道。 這下常浩南總算理解,為什麼會這麼巧合地在這裡碰到姚夢娜。 後者理論上應該是掛在研究所那邊的才對。 在走廊裡面彎彎繞繞地走了幾分鐘後,何明推開一扇不太起眼的小門。 裡面是一個面積相比剛剛的總裝車間稍小的空間。 “這是我們為了十一號工程,專門用過去的一個老車間改出來的。” 三人依次走進去後,何明反手關上門,同時開口介紹道: “本來這裡是計劃用來生產測繪仿製之後的殲7,後來因為整個專案轉到南邊,就一直空閒著,後來當過一段時間殲8的總裝車間。” “但是因為總體設計已經太老了,所以很難適應新機型的生產需求,之前計劃是拆掉重建作為殲8c的二車間用,後來覺得正好離著殲11總裝線近,就拿來做測試了。” 說話間的功夫,一架被吊在半空中的飛機已經出現在常浩南面前。 準確來說,是一架飛機的殼子。 因為即便距離不近,還是能看出來像雷達還有發動機一類的地方裝的全是配重塊。 而且,飛機表面的蒙皮顏色也從黃色換成了微微發綠的顏色。 “看來你們在這個改進方案上下的功夫很深啊……” 正常情況下,單純引進一條總裝線是沒必要搞這種結構測試的。 比如印度,蘇30mki的靜力測試就是在俄羅斯完成的。 至少沒必要這麼早搞。 比如殲6的靜力測試是在準備搞殲教6的時候完成的。 因為這種測試的最後步驟都是要破壞一架甚至多架完整的飛機,對於眼下嚴重缺少即戰力的華夏空軍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作戰資源。 上一世,殲11的靜力驗證機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才開始投入使用。 而現在,動作顯然早了很多。 “根據我們定下的‘邊生產,邊改進’的路子,前三批六架飛機除了翼尖掛架以外,和之前我們進口的蘇27sk飛機沒有任何區別,” 何明在旁邊解釋道: “從第四批到第六批的24架單座機,以及第一批4架雙座機,就會開始採用剛剛姚工說的,升級之後的新機體,以及效能稍好一些,最主要是有對地對海模式的n001m雷達,獲得有限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相當於共青城那邊原廠的蘇27sm和蘇30?” 常浩南迴過頭確認道。 基礎型號的蘇27除了火箭彈和鐵炸彈以外並沒有任何對地攻擊能力,其實完全浪費了側衛這個機體帶來的巨大載彈量。 殲10確實有多用途能力,但身板還是嚴重限制了發揮。 而如果能提前幾年獲得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機,對於空軍的戰鬥力升級以及戰法轉型來說,都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當然,代價是殲轟7的數量肯定就不需要那麼多了。 不過也是好事,鎬京那邊本來就專攻大型飛機,產線拿來造戰鬥轟炸機太浪費了。 “對,這六批總共34架飛機,也是咱們100%使用俄方零元件生產的全部數量,後面就會逐漸採用串裝件生產,逐步過渡到除了動力系統以外完全國產。” 十一號工程是華夏航空工業和蘇霍伊公司之間的合同,跟造發動機的留裡卡-土星沒關係。 不過說到這裡,何明先是停頓少許時間,又緊接著補充了一句: “當然,等到常總那邊的渦扇10搞定之後,那就連動力系統都解決了,到時候,就能完全國產化第三代戰鬥機了……” “你剛剛說,除了動力系統以外,那包括飛機緊韌體之類的小東西,也能一併完成國產化?” 常浩南注意到了對方提到的一些細節。 航空製造業,每一個細節裡面都有可能藏著高技術。 飛機緊韌體,也就是飛機上面用的螺栓鉚釘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 但不起眼歸不起眼,技術含量卻並不低。 而且,一架飛機上面需要用到的緊韌體種類繁多,具體的效能要求和材料使用又大相徑庭。 再加上材料和工藝類的問題本來就沒什麼捷徑,導致研發起來非常緩慢。 上一世甚至直到2020年左右,華夏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飛機緊韌體用於生產。 “可以。” 並未經歷過這一切的何明理所當然地點了點頭: “這些都屬於合同內容中技術共享條款的一部分,相應地,俄方很多之前停留在紙面上的技術也會利用我們的資源,主要是計算機資源進行進一步開發。”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