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金空心風扇葉片
雖然沒有直接給到結果,但只要到了交由上級討論這一步,基本也就說明問題不大了。
尤其是在技術本身已經進行過地面和空中驗證的情況下。
幾人隨後的話題,也迅速轉向了更加具體的層面。
畢竟,一顆衛星,尤其是頻帶資源和供能水平都有限的百公斤級別小衛星,除了核心功能模組以外,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
比如跨層自適應傳輸丶都卜勒變化率估計演算法丶ka頻段衛星的通道模型,以及傾角估計演算法等等。
別說在21世紀初,就算再過二十年,大批發射的微小衛星都是在入軌前就算好失效機率,然後帶著冗餘量發射的。
但常浩南他們這次的測試星座總共就四顆,肯定經不起任何意外。
好在,林森明和張維永本來就是衛星設計出身,在這些方面倒是早就考慮的面面俱到。
而郭林這會也樂得降低存在感。
除非問題和自己的業務相關,否則就是一個緘口不言。
因此,這場會面也很快便走向了尾聲。
不過,就在離開欒文傑的辦公室之後,卻又被跟著從裡面一起出來的沈俊榮給叫住了。
「郭林同志,麻煩再等一下!」
郭林畢竟算是兄弟單位的人,所以沈俊榮對他的態度還是比較客氣的。
三人同時停住了腳步,轉過身看向手裡拿著公文包和外套的後者。
見到他們這副如臨大敵的模樣,沈俊榮笑著擺了擺手,示意他們放輕鬆:
「不要緊張……正事剛才已經談完了,我只是還想再問幾個個人感興趣的事情。」
話是這麼說,但郭林也不可能真當成閒聊:
「您說。」
沈俊榮作為航天測控領域出身的專家,最感興趣的自然還是老本行:
「我記得你剛才說過,因為這個星座只對應個別太空飛行器和地面終端,所以頻域和波束指向的壓力不大?」
「沒錯。」
郭林點頭:
「出於衛星體量的考慮,我們在每顆衛星上面只設定了兩個下行通道和四個上行通道,但結合新的姿態確定演算法,預計還是可以實現本次測試當中的通訊需求。」
實際上,郭林並沒有講出來常浩南的全部計劃。
這個四星星座預計將有效執行一年以上。
在完成對神舟五號的中繼通訊任務之後,就將回到最開始的設計目的。
也就是為海洋一號衛星提供更寬的影象回傳視窗——
還是隻服務於個別物件。
預計可以把每天進行資料傳輸的時間提高到6-8個小時。
當然,因為海洋一號本身的通訊速率很慢,所以不可能達到中繼星座的理論效能上限,。
但也足夠避免再發生年初那種「拍到了一大堆有用資訊但需要多個週期才能傳輸完成」的情況,影響到偵察資訊的時效性。
不過,這個回答,顯然沒有解開沈俊榮的疑惑:
他一邊示意幾人一起往前走,一邊繼續道:
「我之前在科工委的時候,也算是和常顧問有過一些接觸,他可不像是那種只看眼前的人……」
「你們從飛艇到飛機再到衛星,下了這麼大功夫搞中繼通訊驗證,那未來的最終目標,恐怕不可能只是給單獨幾個飛船或者衛星服務吧?」
「那到時候使用者數多起來,不是還要解決頻域範圍和指向靈活性的問題?」
只能說,帶過大專案的人,視角確實不一樣。
一眼就看穿了常浩南規劃的長期目標。
其實這個問題,另外三人也也不清楚。
張維永倒是知道,常浩南規劃中繼通訊星座的最初目的,是用盡可能小的代價形成一套重訪週期在天或天以下級別的全球天基遙感系統。
而且是兼顧戰術與戰略丶軍用與民用多個層面的。
考慮到使用環境的多樣化,以及遙感衛星本身也存在多種分類,因此確如沈俊榮所說,肯定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組網網路。
可技術上要如何實現,常浩南卻未曾透露過。
不過,一旁的郭林在沉思半晌之後,還是給出了回答:
「我們沒有申請常用但擁擠的l/s/c波段,而是選在目前應用還比較少的ka頻段,就有過這方面的考慮,另外就是……」
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