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鷹號?”
聽到這個結論,大螢幕前的幾名海軍軍官幾乎同時眼前一亮。
臉上的表情,更是精彩紛呈。
其實剛剛,大家就對這個目標的性質有所猜測。
只是由於擔心空歡喜一場,所以誰也沒敢妄下結論。
但現在,有了美國方面碰巧釋出的訊息作為旁證,基本上是穩了。
這片海域本來就不是什麼繁忙的國際航道,突然出現一個尺寸大概在300米*40米的東西,航向和時間段也能對得上。
幾乎不可能再有其他可能。
“總算吶……”
眾人當中軍銜最高的那位發出一陣悠長的嘆息,緊接著走到大螢幕前,雙手背於身後,抬頭緊盯著那一小片有些扭曲失真的淺色影子。
不知道是不是出於心理因素,在聽到剛剛的訊息之後,現在用肉眼再看,似乎都有了些航母甲板有稜有角的模樣……
“總算是抓到你了……”
他低聲喃喃自語道。
作為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的第七艦隊旗艦,小鷹號服役生涯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活躍在華夏周邊的各個熱點地區。
得益於常規動力航母無需經歷超長時間的維護和更換核燃料,其有效在航時間相比後來的核動力晚輩們要高出許多。
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後,更是一直充當急先鋒。
儘管在96年那次最廣為人知的事件當中並未出現小鷹號的身影,但在更早兩年的1994年,它卻與當時尚且弱小的華夏海空軍進行過一番對峙。
也就是進入到21世紀後,由於服役時間實在太長,加上2001年還跑到北阿拉伯海去參加了一圈持久自由行動,所以近兩年稍微淡出了一些視野。
但無論如何,小鷹號,對於華夏海軍來說,都絕對算得上是老熟人了。
而且是不太好對付的那種——
單論出動率,航空母艦當然無法抗衡陸地機場。
而在多個型號的二代半,以及三代機服役之後,華夏空軍在小規模頂尖戰力的質量上,倒也不虛那些F14或者F18。
但問題在於。
航母作為海上移動機場,擁有無可比擬的主動性。
作為缺乏反制手段的防守方,華夏往往需要像剛才那樣,透過公開資訊推斷對方艦隊的行蹤。
而除非在某處港口靠泊,否則這種推測是不準確的
況且,如果別人真想幹點什麼,那往往會隱匿,甚至刻意提供假的艦隊航行資訊。
在這種情況下,就只有當目標非常靠近海岸線的時候,才能透過對海探測雷達或是偵察機來追蹤對面的位置。
但超地平線雷達受制於原理,精度普遍非常抱歉。
偵察機則很難突破防空圈攔截衝到對面頭上。
這也是為什麼,海軍方面即便在馬上就要高速換裝的當口,還是擠出了一部分經費,用於支援海洋一號的技術驗證專案。
然而今天的經歷,卻堪稱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首先是海洋一號第一次開機工作,竟然就捕捉到了有效目標。
結果還沒來得及高興起來,一盆冷水就兜頭澆了下來——
幾乎沒人想到,在特定情況下,海洋遙感的成像效果會如此抽象。
想象中由衛星群發回來大量遙感影象,然後透過參謀單位研判,最終形成打擊鏈的場景,顯然並沒有那麼容易走通。
然而另一方面,最終的結果似乎又證明,星載程式對於目標特徵的識別能力比預想當中更強。
參謀單位壓力很大,但參謀單位的壓力又沒那麼大……
“這一顆衛星發揮的效果,幾乎頂得上我們過去全部的偵察手段了……”
來自總裝備部的陳達直來到常浩南身後:
“維永同志,還有小常,依你們之見,如果想要在太平洋……至少太平洋西部的我國周邊海域實現不間斷的連續監視,大概需要發射多少海洋一號這樣的衛星?”
陳達直在就任總裝備部副主任之前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儘管在常浩南發跡之前就已經調走,但總歸還是屬於最早和常浩南有過聯絡的一批人。
稱呼也就這麼一直習慣性地保留了下來。
這個有些突然的問題,讓張維永和常浩南一時間有些難以回答。
顯然,今天發生的事情讓裝備部門很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