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於有了些新的想法。
按照原計劃,在海洋一號技術驗證成功後,真正的海洋監視衛星將在5-6年後完成研發併發射。
但看現在這意思,使用者好像有點不太想等了……
二人對視一眼,還是作為衛星專家的張維永首先給出意見:
“陳主任,想要真正實現在軍事上有效的偵察監視,只靠海洋一號這樣的衛星……恐怕是實現不了的。”
“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是個近似圓軌道,優勢是一顆衛星可以在一天之內掃過幾乎整個地球表面,而且每天掃過同一個點的時間一致。具體到海洋一號,就是每天上午9時會透過透過我國的喀什測控站。”
“但太陽同步軌道的高度不高,而受制於目前星載裝置的效能,也沒辦法提供特別寬廣的視角,所以每次拍攝的範圍其實很有限……這樣的衛星更適合對全球做普適性監視,而不是針對某一個點進行高頻重訪……”
“總之,對我國周邊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偵察監視,難度跟對全世界任意一個點進行24小時不間斷偵察監視是一樣的……”
“那地球同步軌道呢?”
陳達直仍然不死心,他當年上學是學導彈技術的,雖然不完全對口,但倒也不至於兩眼一抹黑。
“地球同步軌道確實可以保證對一個比較大的範圍進行連續監視,但軌道高度太高,需要非常先進的成像裝置……這類裝置幾乎沒有除了軍用以外的任何需求,而且核心零部件被美國人壟斷,就算我們現在和歐洲關係不錯,也很難搞到成品。”
“另外,就算真把裝置問題給解決了,也需要一顆體積非常龐大的衛星才能搭載,而且還需要很大的能源供應,重量也相應會提高……目前的東方紅四號無論如何都不夠,另外把十幾二十噸的龐然大物打到地球同步軌道上去,又需要比長三乙大得多的重型火箭……”
“……”
顯然,儘管華夏近些年來的發展已經相當迅速,但面對這種體系性的落後,仍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追回來的。
看著一臉“師傅求求你別唸了”表情的陳達直,主管整個航天產業發展的欒文傑略顯無奈地搖了搖頭,開口安慰道:
“也不是沒有好訊息,現在10噸級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還有起飛重量在500-1000噸範圍的幾種新型運載火箭都已經開始論證了,估計很快就能立項,20噸不敢說,但以後往地球同步軌道上打個15噸的東西應該問題不大……”
陳達直心說你小子隔這哄小孩呢,從開始論證到完成研發,中間隔上十幾年都是正常的……
但話到嘴邊,看了看站在旁邊低頭不語的常浩南,終究還是憋了回去。
“其實……倒也未必就沒辦法。”
就在這個時候,常浩南卻突然開了口:
“目前的海洋一號,因為是技術驗證星,所以星載裝置的拍攝角度是固定的,只侷限於衛星正下方,如果想要調整拍攝角度,那就需要耗費燃料調整衛星本身的姿態。”
“但如果我們在專門的海洋偵察衛星上去掉其它功能,利用多餘的空間和供電安裝一套凝視裝置……就是類似人的脖子……呃……或者說是貓頭鷹的脖子一樣。”
常浩南覺得單靠語言可能不太直觀,因此找旁邊一名工作人員要了張紙,歘欻幾筆畫了個示意圖:
“可以在衛星本身不動的情況下調整拍攝角度,這樣一顆衛星能提供的有效偵察時長就會大大提高,需要的衛星數量也可以減少到……大概個位數的水平。”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