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5章 測試目標特徵提取

當然,用彈道導彈反航母肯定不是這麼簡單,搞個目標分類演算法就解決了。

首先,進行“目標分類”的前提是探測到目標。

但如何讓彈道導彈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能克服黑障正常使用雷達,就是個巨大的問題

降低再入速度到5倍音速以下可以從根源上避免黑障產生,然而低速的彈道目標對於防空系統來說屬於最容易處理的靶子,也就違背了用彈道導彈反艦的最初目的。

如果等到過了黑障區之後再開雷達,那反應時間又太短了,根本不夠導彈進行姿態調整。

其次,打擊之前想要在茫茫大洋上找到航母戰鬥群的位置,還需要一套完整的全球海洋監測體系。

而眼下這會,華夏才剛剛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陸地傳輸式遙感衛星。

第二和第三顆則是馬上就要發射的資源二號01和02

也是常浩南這次趕在春節之前跑出來搞技術測試的最初原因。

至於海洋遙感衛星

對不起,還一顆都沒有。

總之,至少在2000年,搓出反艦彈道導彈這件事還是隻能想想

大多數人甚至想都不敢想。

反倒是王曉模的想法比較現實。

尤其是常浩南之前就考慮過,在C808平臺的基礎上,設計一款舒適度和航程都超過或者不亞於P3C的反潛巡邏機。

在當前對抗主基調是鬥而不破的大背景下,這種裝備的重要性即便不說超過戰術飛機這類常規主戰裝備,至少也不會更低。

想到這一層,常浩南當即轉頭看向旁邊有點插不進雷達相關話題的梁紹修:

“梁工,咱們空警200,沒在硬體上做對低空目標遮蔽吧?”

由於預警機在開發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功能還是對空探測,因此不乏有些型號直接在硬體上限制了電磁波的縱向俯角,以求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地面回波帶來的干擾。

更有甚者,會在天線

常浩南當初做方案的時候肯定是沒有這玩意的,但難保過去這兩年裡會不會給加上。

“沒有,只是在雷達後臺程式裡做了下視角度限制”

梁紹修回答道:

“而且因為還是原型機,所以這個限制可以透過特殊命令解除,常總您有新的目標識別程式的話,也是在這修改一下軟體部分就行。”

由於飛行員和地勤都不是專業的飛機設計人員,所以量產機到他們手裡的時候,為了避免有人亂搞,都是把軟體程式給鎖死的,只會留下一些預設的輸入輸出埠。

但原型機或者技術驗證機會有一個類似“開發者模式”的狀態,讓工程師可以更方便地進行修改。

“放心,不需要大面積改動現在的程式。”

常浩南迴頭看向跟著自己過來的工作人員。

後者隨即會意,把一個隨身攜帶的密碼箱拿了過來。

開啟之後,裡面放著幾塊硬碟。

“我已經把目標特徵提取和分析功能封裝成了一個模組,只要插入到現有的資料處理程式碼後面就行。”

話雖如此,但預警機上的操作計算機畢竟不是家用電腦,搞個.si格式的安裝檔案然後等著自動完成就行了。

後世在軍用終端上大規模應用的WdowsXP,這功夫還屬於只有最新款PC才能安裝的新潮玩意。

對硬體要求極高,而且還不穩定。

就跟2023年的11差不多。

而且還沒正式發售呢。

所以,常浩南最後用了將近一個星期,才徹底完成程式更新和必要的地面測試工作。

甚至比他之前寫程式花的時間都長。

當然,這些天裡面,梁紹修他們也沒閒著。

而是幫著跟海軍領導進行協調,借用過來了一批訓練用的假目標。

不是自航式誘餌那種高大上的東西。

而是單純土法上馬,在浮標上安裝不同樣式的模型,或者是角反射器。

用來在非實彈訓練中低成本模擬從舢板到驅逐艦在內各種體量的目標。

屬於是早年間軍隊要忍耐時期沒有辦法的辦法。

好處是隻要用個交通艇或者拖船就能佈設,用完之後還能無損回收。

但後來發現效果其實還不錯。

不過,因為是浮標,所以肯定沒辦法佈設在公海大洋之類的地方,只能在相對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