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3章 飛行品質

“超音速機動性比f22更好?”

林濟洪的語氣中帶著些許意外:

“但是我看專案要求說明書裡面好像沒有專門提到這一條……”

儘管掛著專案副總師的職務,但他實際上是電磁學專業出身,甚至並非蓉飛集團職工,而是來自航空工業綜合技術(301)研究所,此前一直是以外援的形式協助楊韋進行方案規劃,到四代機選型結果確認之後才正式被整合到研發團隊當中,所以對於競標過程並不太瞭解。

“嗯……當時考慮到這個要求比較有難度,而且更關鍵的是缺乏一個全面的參照……”

楊韋解釋道:

“你應該瞭解,出於嚴謹性考慮,甲方給出的書面要求一般都是和我們自己的上一代裝備進行對比……總之,為了避免後續定型過程受阻,和f22對標的內容就沒作為正式內容寫進去。”

“不過,我跟空軍裝備部,還有去年跟美空軍進行過正面交手的飛行員同志都交流過,他們一致表示,f22給他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去隱身效能以外,就是高速條件下的飛行效能,如果說亞音速區間內,f22的機動性還只是正常意義上‘好’的範疇,那一旦進入超音速,則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領域……”

f22的絕大部分引數迄今為止仍然屬於美國空軍的機密,因此這種對標只能透過對公開資訊的分析研判,以及部分與之有過遭遇的飛行員口述來完成。

林濟洪露出一臉明悟:

“所以才在概念方案階段就存在的鴨翼後面,額外增加了一組拱形邊條?”

他從90年代初就開始搞隱身技術預研,還曾經參與過137號殲-7iis隱形技術驗證機的研製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航空技術雖然稱不上擅長,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肯定還是懂的。

“這個是氣動計算結合風洞驗證得出的結果。”

第四代戰機的研製工作才剛剛步入正軌,楊韋也樂意拿出一些時間來,捏合新加入的電磁學部門與傳統氣動\/結構設計部門之間的聯絡:

“為了保證前半球的隱身效能,鴨翼在外形和佈局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協,在特定姿態和速度區間內的效率不足,而新增的邊條翼結合由飛控系統控制的鴨翼,既能強化渦流生成,又可以控制渦流的流向,從而有效改善主翼的大迎角氣動特性和升力特性。”

“當然,剛才你和老孔提到的問題,也就是側後方向的隱身水平,還有面積相對較小的全動垂尾對渦流過於敏感,在極限條件下難以保證飛機的橫航向穩定性,這兩點既然客觀存在,那就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解決,或者是做出取捨的問題……”

林濟洪張了張嘴,本來是想說,這一對拱形邊條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來自側下(上)方的雷達反射,尤其不利於面對空警2000那樣的雙波段預警機。

不過這一次,卻把話憋在了嗓子裡。

他已經意識到,跟當年殲7iis單純為了驗證隱身技術不同,新一代戰鬥機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整體效能的綜合專案,很多情況下,出於整體收益考量,不得不做出一些在區域性看來不夠完美的抉擇。

因此,林濟洪決定聽完後半段會議的內容之後再做決定。

而這個時候,孔成安也非常恰到好處地接過了話題,並順勢把幕布上投影出的內容切換到了他所負責的風洞測試部分:

“剛才跟楊總還有老林的交流中已經說過不少了,所以我就略過前面的情況介紹部分,直接從第二節繼續……”

“關於增加一個安定面的設想,我們也在涪城那邊進行了驗證,主要是考慮在主翼末端根部下方設定一個或一組腹鰭,這當然是相當常規的方案,但我們在測試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意外的結論……”

一年前的方案選型已經確定了鴨翼+大三角翼的基礎佈局,如今進入到真正的設計階段之後,需要重點關注的反而是飛機上的一些細枝末節。

尤其對於新一代戰鬥機來說,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成為決定一個型號成敗的關鍵。

孔成安說著站起身,單獨從旁邊的包裡掏出幾張照片,一一排開放到會議桌中央的另一臺掃描投影儀上。

因為會議準備比較倉促,所以材料裡面的圖片都是黑白列印的,一些簡單的圖表還好,但太複雜的東西實在是看不清楚。

“各位請看,我們初步選擇了六種特徵方案,也就是各自單雙配置的梯形鰭、弧形鰭和細長弧形鰭,再分別設定不同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