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傍晚。
位於611所頂層的大會議室裡。
第四代戰鬥機研發團隊的一多半核心骨幹正集中在一起,各自面前都放著兩份測試結果概要。
雖說是概要,但因為氣動和微波都事關重大,可以說是決定新一代戰鬥機關鍵效能的兩個方面,所以哪怕在經過提煉之後,也仍然是厚厚的兩大本。
檔案室的十幾臺印表機下午幾乎工作到冒煙,才勉強趕上了這次會議的時間。
當然,最前面的大螢幕上,也正顯示著其中的一部分關鍵內容。
而林濟洪此時正坐在楊韋左手邊的第一個位置,向眾人介紹著相對應的部分。
rcs從來不是一個特定的數字,平常人們在資料中看到的“rcs值”往往只是特定角度上的最理想情況,或是某個角度範圍內的平均結果。
真正想要客觀表現出一架飛機的隱身效能,需要藉助類似物理場的表達形式,以目標為中心,在三維空間內呈現出不同角度的反射訊號強度。
這一結果的呈現形式相當複雜,即便是手裡拿著報告,一時間也很難完全掌握情況。
而林濟洪作為全程跟蹤微波測試過程的負責人,無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中提煉出關鍵內容。
“各位,根據微波暗室對概念模型做出的全向檢測結果來看,我們的基礎方案完全可以滿足航空兵方面提出的效能要求……尤其是在正面60°的圓錐形範圍內,面對3-12ghz頻率範圍內,也就是x波段、s波段和部分c波段的雷達波時,雷達反射截面積均比現有主力型號減少了2-3個數量級,有效降低了面對常規雷達時的可探測性。”
“這一結果也基本符合我們在先期預研階段對於電磁訊號特徵的理論判斷,也就是與主翼同處一個水平面內的鴨翼不會對前半球的隱身效能產生明顯不利影響,並且結合dsi進氣道在唇口部分的繭包結構,反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遮擋發動機葉片,減少某些特定角度的電磁反射……”
他說著操作滑鼠拖動著電腦上的3d模擬圖,來到了一個略微呈現俯視的前向視角:
“就是這裡,明顯能夠看出,這一角度附近的反射訊號強度相比周圍出現了異常下降,儘管只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對於總體反射數值而言影響不大,但仍然可以說明我們設計思路的正確性。”
說到這裡,林濟洪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切換到了另外一個視角上:
“另外,儘管因為飛機的長度尺寸較大,導致左右半球和來自正上、正下方的雷達反射面積不可避免地相對偏大,但仍然略好於我們之前的預期,而且還可以透過合理設計機身結構和遮蔽關係進一步做出最佳化……”
“……”
作為總師的楊韋本人也看過大部分的階段性報告,但仍然跟著林濟洪的介紹認真地做著記錄。
而在這部分內容結束之後,坐在後者對面的另一名副總師孔成安卻忽然停下筆,抬頭詢問道:
“老林,你剛才說的這些,都是靜態環境下的雷達反射情況……那如果各個翼面,尤其是全動垂尾和鴨翼活動起來之後,結果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因為是設計所內部會議,所以形式上也相對隨意一些,無需等到最後統一的提問環節。
林濟洪稍微一愣:
“我們這只是概念模型測試,被測模型的翼面是沒有活動能力的,所以暫時沒辦法給出這麼詳細的資料……”
過了大約半秒鐘,又補充了一句:
“但如果動作面發生明顯變化,那說明飛機正在進行劇烈機動,根據前期研究的結果定性來看,這種情況肯定會導致雷達反射截面積增大,例如去年發生在浙、閩兩地外海的那次對抗,事後分析,對方的f22編隊直到撤退之前,被探測到的最明顯訊號就出現在從平飛轉入爬升的過程當中……”
“唔……”
孔成安摸著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正在林濟洪感覺到有些奇怪的時候,楊韋卻提前插進話來:
“老孔你是在擔心主動控制技術的引入吧?”
“是啊……”
孔成安點了點頭:
“根據風洞測試結果,我們這個方案的橫航向穩定性有些不足,如果想在不額外增加安定面數量和麵積的情況下保證飛行安全性,那肯定要考慮在飛控中納入主動增穩控制,透過動作面的高頻反饋提高航向失穩迎角。”
“但是放寬靜穩定性設計的操作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