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的話……”
鄭良群把自己的上半身靠進沙發靠背,像是自言自語一般地喃喃道。
軍種參謀長已經屬於高階指揮員,因此他雖然是空軍出身,但對於其它軍兵種也絕非毫無瞭解。
尤其是多次進行過協調配合的海軍。
當年鄭良群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威懾“海浪97”艦隊的築堤行動,但卻作為有實戰經歷的飛行員代表與包括航空兵和水面艦艇部隊在內的海軍單位有過多次深入交流。
自那之後,他就始終沒有放棄研究海空協同作戰,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空軍中最懂海軍的軍官”。
幾分鐘後,他才重新開口道:
“如果要做長時間遠洋航行並且還得跟上艦隊的速度,那常規潛艇肯定是不夠看,哪怕一直以通氣管深度航行都不行……”
“不瞞你說,海軍方面確實有計劃往本次出航的編隊中加入一艘最新服役的攻擊型核潛艇……不過這只是出於遠洋練兵的目的,依靠水面艦艇掩蓋潛艇的訊號特徵,前出第一島鏈之後,雙方就會分別執行各自的任務。”
根據國際慣例,潛艇在透過它國所屬的國際航道時應保持上浮狀態,以確保“不損害沿海國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不過慣例歸慣例。
在實際操作中,隱蔽性可是潛艇的命根子,所以除非必須,或者是真的要表達善意,否則一定會想辦法擦這條規定的邊,或者乾脆就以潛航方式通行。
多數情況下,就是找一艘體量比較大的民船,然後藏在對方下面,來一手暗度陳倉。
但民船畢竟是非合作目標,航線、航速、吃水、噪音特徵這些一概未知,配合起來相當被動不說,還容易發生危險。
所以,用總歸藏不住行蹤的水面艦艇作為掩護往往是更穩妥的選擇。
一番說明之後,鄭良群給出了結論:
“說實話,如果你是想要用一艘潛艇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從而讓水面艦艇能夠靠近測試區域,那先不說戰術上的可行性,恐怕海軍那邊也不太可能同意……畢竟是最新型號,如果被逼出海面,那無論是面子上還是技術上都不太好看,而如果要用老型號……”
他沒有繼續下去,只是搖了搖頭。
華夏的上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是09I型,只能說是勉強解決了有無問題,哪怕是後三艘相對新的,也基本不具備執行戰術任務的能力。
“潛艇不是為了吸引美國人的注意力,而是執行任務的關鍵。”
常浩南搖搖頭:
“我的意思是用雙基地雷達,基本原理你應該已經很熟悉了,去年我們發現F22,還有99年在巴爾幹半島發現b2都是這個技術……”
他說著從旁邊拿了張紙,在上面畫了幾個簡單的符號,解釋道:
“波音的試飛控制中心設定在本土,之所以選在太平洋上進行測試除了是慣例以外恐怕也有威懾我們的意圖,但不管怎麼說,這導致他們的測試資料需要透過一架經過特別改造的空中通訊節點機才能回傳,再考慮到彈載感測器的複雜通訊資料,也就不可能在測試區域附近施加強電磁干擾,只能透過區域隔離的方式實現保密。”
“但是多基地雷達對於發射端的距離要求並不嚴格,所以讓水面艦艇部隊的防空驅逐艦作為外部訊號源,哪怕被擋在距離測試區域比較遠的地方也不要緊,我看過這次測試劃出來的危險警告區,寬度並不算大,以346雷達的效能,如果以低截獲機率的準連續波方式工作,那甚至都不需要接近到區域邊緣。”
“而作為接收端的潛艇可以長時間維持低速靜默狀態,哪怕我們的潛艇噪音稍微大一些,試飛區域周邊又不可能有反潛機,公海大洋上也不需要擔心對方的海底監聽陣列……更重要的是沒人會想到一艘潛艇來執行這種任務,所以基本不會有任何風險……”
鄭良群注視著紙上抽象但清晰的示意圖,很快理解了常浩南的意思。
“其實核潛艇的噪音問題你倒是不用太擔心……”
他摸了摸下巴,臉上露出一個略帶顯擺的笑容。
畢竟能當面指出常浩南錯誤並給對方科普的機會實在不多。
但旋即一想,這顯擺的物件似乎和自己沒啥關係,所以又迅速收斂起表情:
“得益於這些年來機械工業和流體動力學領域的進步,新一代潛艇在機械噪音和水流體噪音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雖然出於降低風險的考慮還是採用了傳統的艇體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