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武器?星際漁船!
儘管對於常浩南提出的思路本身還有很多疑惑,但周平建還是根據習慣,首先回答了自己專業範圍內的問題:
「如果是正常情況下,也就是雙向合作的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比如飛船和空間站之間,那麼精度實際上可以控制到幾厘米甚至更高,這也是我們載人航天工程即將準備進行驗證的關鍵技術之一。」
「但在進入對接走廊之後的接近段和平移靠攏段依賴微波雷達丶雷射雷達和光學敏感器,尤其最後150米左右幾乎完全依賴光學裝置,而這需要在目標太空飛行器上事先安裝並標定測量點,這是非合作對接中無法實現的……實際在我們的方案裡,如果連光學敏感器都出了問題,那就要考慮地面干預或者航天員手操對接了。」
由於資源投入加大,以及相關技術領域的成果爆發,在神舟五號和六號兩次任務圓滿完成後,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快車道。
天宮一號和神舟七號現在幾乎處在同步研發階段,而全相位的自主交會對接方案也已經被基本確定下來。
因此周平建儘管事先沒準備過這方面的材料,卻仍然可以應對自如:
「像這次的太空垃圾是一塊太陽能電池板,幾乎沒有特別明確的光學特徵,那就只能依靠衛星導航裝置和兩部交會雷達,精度……」
他沉吟片刻,在腦子裡過了一遍手頭技術的具體情況:
「初步估計能維持在米級以內……」
在軌對接給太空飛行器留出的反應和控制時間畢竟更長,地面裝置也能給出時效性稍差但精度更高的測控資料,所以相比直接上升式反衛星來說,會更容易實現相同的瞄準精度。
周平建說話的這幾分鐘功夫,已經有不少人回過味來,大概想明白了常浩南的意思——
反正這個40396號空間碎片的軌道短時間內也不會變,那完全沒必要追求極限效率,而是可以打一個太空飛行器上去,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軌道調整之後,再把它給撞下來。
而前者口中「米級以內」的精度判斷,好像也直接印證了這個思路的可行性。
一些航天科技集團那邊的同志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是在考慮該用哪種火箭和平臺來執行這樣的任務。
但周平建本人,以及一部分經驗更豐富的老工程師卻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雖然米級別的精度足夠保證讓在軌太空飛行器和目標碎片碰上,但這個過程本質上和今天早上美國人的反衛星攔截一樣,必須要精確命中特定位置,才能保證二者在碰撞之後同時離開軌道墜入大氣層。」
來自京城控制工程研究所丶負責規劃神舟/天宮船站對接方案的謝永春副總師馬上說明了具體的問題:
「另外,太陽能電池板的結構主要是靠鋁框丶玻璃和有機高分子聚合物組成的背板來維持,因為在太空中基本無需對抗重力,所以這個結構的強度一般不會特別高,很可能在碰撞過程中發生斷裂,產生新的丶更有威脅的空間碎片。」
剛喝了口水的周平建則補充了另外一種需要考慮的情況:
「這個4500150025的尺寸資料是根據uars衛星的設計圖給出的,實際考慮到此前已經經歷過一次非常劇烈的碰撞,這塊電池板現在很有可能已經處在彎折狀態了,未必是一個標準的形狀。」
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此前只是目視觀測到碎片掠過而已,儘管人眼在太空中的可視距離會比大氣層內更遠,但在事前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仍然很難判斷具體形狀。
會議室內,原本稍微變得樂觀了一些的氣氛,也隨著後面連續幾個操作層面的難題被丟擲,重新回到了有些沉悶的狀態。
剛剛卸去職務的上一任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志永院士此時也在現場,只是剛才並沒有表過態。
尤其在聽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後,就一直低頭在思考著什麼。
而這會兒終於抬起頭來:
「如果把視窗時間延長一些的話,我認為可以用機械臂來完成常院士的設想,我們空間站二期工程的規劃中就包括組合式機械臂的部分,包括國外也有類似的成熟技術,只是現階段的定位和控制精度還不是很樂觀,更適合用於釋放而不是抓取太空飛行器……」
這顯然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方案,而且結論也比剛才要樂觀很多。
於是很快有人接上了話:
「如果按照俄航天局通報,以及我們自己觀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