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17章 我們可不是說著玩的

我們可不是說著玩的

磁流體發電,倒不是常浩南自己創造出來的新名詞。

實際上,這個概念產生的時間相當早,甚至可以上溯到電動力學的創始人麥可·法拉第。

而第一個與磁流體發電的專利也在1910年於美國落地。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雖然理論很豐滿,但在隨後的近一個世紀時間裡,人類始終沒能掌握可靠的丶產生高速等離子體的技術手段。

直到21世紀初,人類才第一次建造出實際可用的磁流體發電驗證裝置。

說是裝置,其實由於受制於磁流體的強度和速度,規模和發電功率仍然都很小。

更接近某種玩具。

如果只是這樣倒也還好。

畢竟人類第一次實現核能發電,功率也同樣點不亮一個燈泡。

關鍵是,似乎在短時間內都看不到什麼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前景。

總之即便是在行業內,都能沒掀起太大風浪。

所以在聽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後,姜宗霖並沒有馬上往應用的方向去想。

而是直接開始考慮如何削弱這一效應:

「所以,只要讓磁流體不再切割磁感線,就不會產生感應電勢了?」

常浩南剛才的提議也正是這個意思:

「沒錯。」

他點了點頭:

「裝置磁場和地磁場都是大致與地面水平,且呈東西走向的,所以正常的風洞工作過程其實不會出問題……但在增加那個氣體迴圈設施之後,磁流體的流向就會變化,導致損失一部分能量……」

「其實單純損失能量倒還好,我是擔心你們搞出來的氣體流速太快,感應電勢差太大,對裝置本身造成風險……」

最後這句話,就明顯是帶著幾分開玩笑的語氣了。

別說是氣流總溫8000k,哪怕氣流溫度真的達到8000k,也不足以完全電離以氮氧為主的工質氣體,更不可能達到固體金屬那樣106 s/量級的電導率。

如果真那麼容易搞出危險,那磁流體發電技術就不至於在幾十年時間裡都無人問津了。

更何況,風洞本身的安裝方式就是嚴格接地的,哪怕真有個幾百上千伏的電壓,也不至於真的破壞裝置本身。

電話那頭的姜宗霖自然也聽得出來,當即爽朗地笑道:

「放心吧常總,我們每次測試之後,都會全方位檢查裝置的結構安全性,保證把一切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那好,我就等著你們的好訊息!」

jf14風洞是當下力學所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常浩南也沒有再和姜宗霖談太多其它事情,例行鼓勵了一番之後便結束了通話。

但在放下聽筒之後,他馬上從辦公桌右手邊的抽屜裡掏出了一個筆記本。

皮質封面已經帶上了不少歲月的痕跡,而本子的側邊更是因為經常翻動而幾乎被完全染成黑色。

不難看出,已經用了頗有一些時日。

這是常浩南重生之後不久那會兒,從京航大學某個文具店裡面隨手購買的。

用來記錄一些暫時還沒有條件進行研發,但以後會有用的靈感或者想法。

他把本子翻開,在一張空白頁的最上面寫下了一行標題:

爆轟驅動磁流體發電——

磁流體發電的難度,至少90都來自於如何產生足夠速度和電導率的高能氣流。

而脫胎於超高速風洞的爆轟驅動技術,則恰好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當然,只能產生最多不超過001秒的一瞬間。

想要用在正常發電裝置上屬於痴人說夢。

但如果……恰好就是脈衝電源呢?

目前最主要的脈衝電源,是以電場形式儲能的電容電源。

但電場儲能對於大功率中間儲能元件的效能要求極高,往往有著極其誇張的體積和成本。

以電容脈衝電源為例,要想達到100j以上的儲能,那麼光是其中的電容器就會相應達到100立方米左右的驚人體積。

並且還是以指數方式增長。

至於飛輪儲能丶重力儲能等機械手段,因為轉化效率的問題,上限實在太低,往往更適用於穩態電源。

而無需大功率開關丶沒有轉動部件丶可直接向負載傳遞能量的磁流體發電機,則沒有這些方面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