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過去的無人機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少了飛行員之後可以帶來什麼優勢,基本只是按照小一號的有人機進行設計,執行一些大機率有去無回,但又並不複雜的高危任務而已。 但在進入80年代後半葉之後,無人機的定位開始發生變化。 工程師和軍隊逐漸發現,在無需考慮飛行員,以及相應的生命維持和輸入輸出等一系列相關係統之後,他們可以根據飛機的任務需求自由決定其體積大小。 尤其是對於偵察、巡邏等用途的飛機來說,其任務載荷本身就不大,在丟掉飛行員這個累贅之後只需要體積很小的飛機就能夠滿足要求。 相應地,飛機所需要的動力水平和燃油消耗量也大大降低,這又帶來了更低的使用成本、更長的續航時間和更強的場地適應性。 有些甚至無需專門鋪設的跑道就能夠起飛。 以專門用於偵察的“先鋒”無人偵察機為例,其機長和翼展都只有5米左右,起飛重量不足200kg,卻可以以100公里左右的速度飛行最多9個小時,這對於一架常規的有人偵察機而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更美妙的是,這種飛機使用的只是一臺不到30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整架飛機幾乎不涉及任何專門的航空子系統,因此無需專業地勤人員維護,基本上能維護車輛的地方就能維護這種無人機,所以師旅一級的陸軍部隊就可以使用。 這意味著過去需要及其複雜的跨軍兵種協調流程,且大機率根本申請不到的航空偵察資源,如今被直接整合在了編制內部,幾乎隨叫隨有。 哪個指揮官不想要啊。 “在這方面,咱們國內確實基本還是空白。” 被常浩南開啟思路之後,孫惠中頓時感覺眼前一片柳暗花明: “我回去之後就跟所裡面彙報,正好現在今年各高校還沒畢業,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先組織一個無人機飛行控制研究室出來。” 後者笑得合不攏嘴,直接給自己又倒了一杯啤酒一飲而盡: “現在新畢業的年輕人都厲害得很吶,比我們那時候是強出太多了!” 說話的時候他還不經意地瞟了餐桌對面一眼。 “呃……” 常浩南略有些尷尬地摸了摸鼻子。 顯然,這段時間某位在讀本科生有些不做人的表現讓對方對於新畢業生的水平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是看著處在興奮中的孫惠中,他還是決定暫時不去打擊別人的樂觀主義傾向了。 有些道理,還是需要經過現實的殘酷教育才能領悟。 …… 送別了648所的幾名工程師之後,常浩南年前在蓉城這邊的任務也基本上就結束了。 殲7f的剩餘工作都需要等到兩架原型機下線之後才能進行,只是辛苦132廠的同志們,恐怕又有相當一批人要在工作崗位上面過年了。 至於他一直在構思的那套透過對進氣道相關資料進行檢測來對喘振或者其它發動機故障進行預測的理論,更是需要巨量的資料進行研究,並不是一個能靠短時間內爆肝就出結果的東西。 常浩南頗有些漫無目的地走在611所的大院裡面。 這天是臘月二十三,幾名穿著後勤制服的工人正在往旁邊的路燈杆上面掛紙紮的綵球。 照理來說,他一個並不是航空工業員工的人,學校又早已放假,這邊沒了任務應該就可以回家了。 但是一種名為“近鄉更怯”的情感卻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常浩南。 在這個時間線的人們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年沒有回過家而已。 然而對於常浩南本人來說,儘管重生之前兩位老人都仍然健在,但都已經年屆古稀,而現在回到家,看到的則會是正值壯年的父母,以及十七歲的妹妹。 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他自然是想要回家的。 可是真到了隨時都能回去的時候,卻又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結。 進家門之後見到尚未老去的父母會是什麼感覺? 要不要給家裡人帶些禮物? 進門之後的第一句話要說些什麼? 這些問題在他腦海中不斷縈繞,並且隨著回家時日的臨近而愈發讓人感到困擾。 “小常同志!” 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 是盧育英。 常浩南抬起頭,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這段時間一直工作的計算中心附近。 “今天都小年了,還沒回家麼?” 盧育英快步從裡面走了出來。 “剛才送走648所孫工他們,還沒決定到底哪天回家。” 收拾好心情的常浩南隨便找了個理由準備應付過去: “畢竟年前還有些收尾的事情要做。” 聽到這個回答的盧育英一愣。 他當然不知道對方內心的複雜情緒,因此理所當然地相信了這個說法。 隨後又順理成章地做出了推測: “小常同志是準備去132廠看一看?” “唔……”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