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人群裡面,很快有人注意到了剛剛從外面走進來的兩個人。 “老盧?” 盧育英在611所裡面還是頗有一些知名度的,因此即便整個人都裹在棉大衣裡面,還是很容易被認出來。 其中一名頭髮半白的方臉中年人往前走了兩步。 隨後他也注意到了跟在後面的那個年輕面孔,又花了大概半秒鐘時間思考,最終確定自己之前並沒有見過對方。 雖然611所家大業大,不可能所有人之間都相互認識,但能被盧育英親自帶著進到132廠,顯然不會是什麼隨隨便便的角色。 那麼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 “這位想必就是常浩南同志了吧。” “薛總您好,很榮幸能在這裡見到您!” 這一次,常浩南直接認出了對方的身份。 十號工程的總工程師,薛熾夀。 在1994年確立了新的管理模式之後,總工程師,就是整個專案的最終決策者和負責人。 相當於大領導。 而總設計師則更多技術層面的具體問題。 “我之前就聽老盧還有老宋他們說過,京航那邊出了個能耐很大的後起之秀,而且還被請來我們611所了,只是這段時間一直被釘死在132廠裡面處理問題,沒騰出時間回所裡見你啊。” 薛熾夀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語氣中滿是親切。 “所以我才讓盧總帶我過來,和您們負責十號工程的前輩見一面嘛。” 你來我往的寒暄之下,實際上只是初次見面的一眾人迅速熟絡了起來。 “老宋這兩天正好去外地出差,只能等下次見面再認識了。” 薛熾夀不無可惜地說道,然後指了指身後一名正在一臺膝上型電腦面前檢查資料的,稍微年輕一點的工程師: “十號工程的副總設計師,楊韋,能力很強,應該能和你有共同語言。” “伱好,常浩南同志。” 楊韋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鎬京還有盛京那邊的情況,之前就有所耳聞,解決了不少困擾已久的難題,不過還是沒想到你會這麼年輕。” “我也是久仰楊總您的大名了。” 近距離面對還只有三十出頭的楊韋,常浩南心裡要說不激動那肯定是假的。 這位可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佬,以及天才。 15歲初中畢業,連一天高中都沒上直接參加高考,就考上了西北工大,畢業之後進入航空系統工作,僅用了7年時間就成為研究室主任和型號副總師。 常浩南曾經甚至懷疑過,對方是不是也開了掛。 否則真的很難解釋這如同主角般的職業生涯。 “誒,我們大致也能算是同輩人,就沒必要這麼客氣了,叫楊工,或者直接叫我名字就好。” 楊韋擺擺手回答道。 從他的角度來看,自然覺得常浩南只是隨便恭維一下而已。 畢竟他雖然已經參與了幾個重點型號,晉升速度也是飛快,但型號副總師這種身份,在航空工業內部應該還不至於到人盡皆知的程度。 真要說起來的話,大概還不如在半年時間內就三次作為先進技術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常浩南出名。 主要是這個效率實在有點誇張了。 甚至不乏有人暗中討論過這個人會不會是杜義山私生子之類的八卦內容。 …… 例行的客套流程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一群人的話題很快回到了面前的這架戰鬥機上面來。 “雖然我們之前沒見過面,但你的內外流一體化設計方法,還有一些模擬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思路,其實已經對我們產生不少幫助了。” 楊韋把常浩南帶到了飛機旁邊的那臺電腦前。 上面正顯示著某種工況下,殲10進氣道入口處的cfd模擬結果。 “我看楊工正在做的計算,應該也是早就對這方面有所研究了吧。” 眼尖的常浩南注意到,在這個建模裡面,進氣道和機體之間的六處連線已經呈現出了不同的角度。 而那架即將完成總裝的原型機則還是最開始的設計。 也就是說,楊韋已經注意到了那六根原本只是用來結構補強的加強筋,實際上還可以發揮整流拉渦的作用,進一步降低進氣道抖振,保證嚴苛條件下的進氣穩定性。 並且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相應的最佳化設計了。 只不過他畢竟無法預測未來,所以在更改原型機設計這方面,顯然要保守一些。 尤其這還屬於一個錦上添花的部分,優先順序肯定要低於保首飛節點。 後面和試飛過程中提出的其它改進內容一起,等到製造03號原型機(02是靜力驗證機,不用作試飛)的時候再一起用上就好了。 “這畢竟是未來的趨勢嘛。” 楊韋點了點頭承認道: “不過你那篇論文確實給了我不少啟發,否則計算結果也不會跑得這麼順。” “只是可惜,十號工程立項的年代比較早,絕大部分設計資料都是紙質的,想要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和製造,就只能等下一個型號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