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很難抵禦被說服的蠱惑。科學家們一直以來被有關說服技巧的問題困擾: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更有說服力?為什麼一些技巧卓有成效,而另一些則通常無濟於事?

其實,真正懂得說服別人的人,更加懂得“不說”,與別人談話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聽取對方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觀點是傳遞自己的尊重的一個重要訊號。不要急於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急於表白自己的觀點。

說話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但卻不是靠聲高來實現的,而是靠語氣的得體而取勝。雖然說“理直”就“氣壯”,但有理也要有禮,有理不在聲高。有理再加上得體的語氣,才會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把握好說話語氣的分寸,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其實有理不在聲高,事實早晚會澄清,傾聽一下對方的理由,更容易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對別人的微笑,也要還以同樣的微笑;在別人做得很努力、有成效的時候,要給予真心的稱讚;對於下屬工作中的不足,要先肯定其工作中的長處,再批評其不足,這樣不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適當的反饋,可以進一步加深溝通。

立場不同,利益相爭,尤其是爭執的時候,很難有人能夠做到有理不在聲高,在這裡,我想到了一個作家梁實秋,他在《罵人的藝術》一文中寫到:“罵人最忌浮躁。一語不合,面紅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罵座,潑婦罵街之術,不足以罵人。善罵者必須態度鎮靜,行若無事。普通一般罵人,誰的聲音高便算誰佔理,誰來得勢猛便算誰罵贏,唯真善罵人者,乃能避其而擊其懈。你等他罵得疲倦的時候,你只消輕輕的回敬他一句,讓他再狂吼一陣。在他暴躁不堪的時候,你不妨對他冷笑幾聲,包管你不費力氣,把他氣得死去活來,罵得他針針見血。”

當然,這不是教人罵人,而是我們可以從這段表述中,學會揣測人的心理,掌握好情緒的人才能掌握好未來,當然梁實秋熟諳“論爭心理學” 。1930年2月,左翼作家馮乃超在《拓荒者》中罵梁實秋為“資本家的走狗”,梁卻灑脫地說:“我不生氣。”這句梁式經典語錄極大地刺激了與馮乃超同屬一個陣營的魯迅。作為批評家,最恨別人說他打出去的拳像棉花團。於是魯迅1930年5月發表《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在短短一篇文章中,魯迅用筆之毒前所未有,大大背離了自己“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的信條。也能看出魯迅先生對此耿耿於懷!

第二章 說話心理學:話是開心鎖,看你怎麼說(6)

在很多的時候,有理我們也應該懂得不要“聲高”。因為對於有些人來說,如果你要與這些人高聲論證的話,他們會時時以刺耳的言語中傷你的自尊。同時,他們又能在失敗之後勝利地博取那些愚蠢同類們的同情,把所有人都拉到與他們同一戰線來與你抗爭。於是你變成了千古罪人,指責和謾罵導向你,道理完全與你無緣,你變成了毫無道德和故意傷害他人的人。

“聲高的時候”往往表示我們已經憤怒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憤怒是一種情緒狀態,小到煩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還伴隨著生理變化,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素的能量水平提高。雖然,憤怒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完全正常、健康的情緒。但是,應該正視的是,如果你無法控制憤怒,怒氣衝衝,聲高駭人,可能會引發出一些不堪想象的後果。

所以有理不在聲高,有時候要懂得對形式有所把握,對不值得說理的人不再浪費唇舌,用事實說話,而對於生活中出現的誤會,只有把握了說話語氣的分寸,就能使說出的話被對方充分理解和接受,才能收到說話的預期效果。

表達心理: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成功者曾經這樣總結過:“全憑自己的能說會道”;而失敗者則這樣歸納:“都怨自己的這張嘴”。可見,說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生的得失與成敗。如果你想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就要學會分析在不同場合下,人們不同的心理需要。

說話要分時間和場合,這一常識大家都耳熟能詳。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說話要注意,有些話在一些場合可以說,有些場合不可以說。即使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場所和時間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在這裡我想到了在“5?12”汶川地震中的“範跑跑事件”。範美忠恰恰就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和場合說了話,逃跑行為本來是個人行為,儘管是不光彩的事,但是,從生命的角度出發,也不是人人都能夠在關鍵時刻捨棄自己的生命救別人。但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