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用有信?”這句話與當年,楚與晉會盟後,子反所說:“敵利則進,何盟之有?”同出一轍。表明,當時晉楚互信基礎薄弱,楚國人輕盟無信。這與中原諸侯,重盟守信是大不相同的,這也說明,楚國雖然在一些文化上吸收了中原文化,但在骨子裡依然還存留一些蠻夷多變無禮的特點。對於子反的狂傲, 申叔時作了預測。而對子木的輕盟輕信,伯州犁也作了預言:“令尹將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從志、言、信等關係人生命運的心性方面對子木進行了預測。“心性即命運”,少欲少爭、中正誠信總比多欲多爭偏正失信的人生來得平安。對楚人的衷甲會盟,在晉叔向的精闢分析判斷下,沒有計較,最終得以繼續盟會。另一個插曲是,晉楚爭先,會盟中,一般是霸主或主導者先歃血,這個順序確定了一種政治地位。晉覺得,多數諸侯是晉的附屬,一直以來是其主導,而楚覺得,晉楚相匹,如果,晉先,則顯示楚弱,主盟之事不能專在晉。對於這次爭執,還是晉叔向勸趙孟接受了。
乙酉,宋公作為東道國國君也同各諸侯的大夫會盟於宋蒙門之外,作為西門盟會的補充。
這次會盟中,令尹子木曾詢晉範武子(士會)之德於趙孟,回來向楚康王報告後,都覺得晉應當稱霸,楚不能與晉爭。清醒認識到晉楚爭霸的戰略態勢。這也是過後相當長時間內,楚基本承認晉中原霸主地位的認識基礎。從而提升了向戌弭兵之會的效果。
會盟後,晉楚互派荀盈與薳罷到對方去蒞萌。
楚康王十五年(…545),諸侯就開始履行交相朝晉楚的盟約。那年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燕懿公,召公所封,今北京琉璃河董家林古城)、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注意,宋之盟,齊與秦都沒有在參加,可是齊還是去朝晉了。那是陳文子的意見,當時齊還是相對比較弱,未敢得罪於晉。這邊,魯孟孝伯先到晉國告知將要朝楚以履宋之盟, 鄭國則只想派遊吉(子太叔)去朝楚。可是在到達漢水時,楚國覺得級別不夠就令他不要前往了。子太叔,回鄭覆命後,曾對子展談到他對楚國的看法,覺得楚康王將要死了。因為,不努力修德治政,而只想在諸侯面前逞其志,想要維持長久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十年內將不能同晉爭諸侯了。後來,鄭在請示晉同意後,於同年秋,子產陪同鄭伯(鄭簡公)朝楚。魯襄公,陳侯、*公與許男也緊隨其後一同前住朝楚。
十一月癸巳(二十五日) ,周靈王(姬洩心)崩。在魯襄公一行達到漢水時,楚康王就死了,魯襄公就想折回,不欲朝楚。叔仲昭伯堅持前往,以為朝楚不是為楚康王一人。縱然楚王死,也應當朝楚以踐約。而宋向戌覺得,是因為個人原因而弭兵朝楚,而不是因為楚國。因而就讓*公折反不朝。緊接著,楚令尹屈建也死了。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559…545),在伐吳上,是取得了 基本成功的,不僅打敗了吳人,還滅的舒鳩,但也有無功而返的時侯,而且還因此葬送了令尹子囊。在與晉爭諸侯方面,除最後的弭兵外,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對鄭雖然開了軍事行動,但並沒有逼迫鄭親楚。反而讓鄭剷除了內部的親楚派。與晉只發生了一次規模不大的湛阪之役。雖然戰敗,但影響不大。內政上,楚康王時期的五個令尹子囊、子革、薳子馮,子南,子木,除子南外,其它皆可稱賢令尹,尤其是司馬蒍掩“庀賦、數甲兵”,加強了楚國的內部治理,提升了楚的國家實力。
“向戌弭兵”算是楚康王時期,最大的外交成就,成功與晉“諸侯交相見”、又在盟會上爭先成功。不僅與晉取得了同樣的霸主地位,獲得了諸侯朝楚的實惠,而且,更重要的是,經過這次盟會,楚徹底得到中原諸侯的認同,不再把楚視為蠻夷之國了。這種認同,既是楚與華夏政治軍事文化方面衝突與融合的結果,也是楚國各代君臣親華北進目標的實現。這之後,楚與中原的交融更頻繁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六、會申伐吳(3…6…1)
六、會申伐吳(3…6…1)
楚康王逝世後,其子熊員(《左傳》為麇)立,是為郟敖。郟敖在位四年(…544…541),《史記》記載在其三年時,任用其叔父公子圍為令尹。楚康王有一共有四個兄弟,公子圍、子比、子(上析下日)、棄疾都非常寵愛。還在郟敖二年的時侯,公子圍殺了大司馬蒍掩,並奪取了其財產與田地。當時,申無宇(芋尹)就預料,楚國將有事,因為,他覺得,公子圍作為令尹,應當行善,搞好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