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達陳、蔡、隨一帶,而楚卻經常達到鄭、宋、衛,甚至魯、曹。楚沒有渡過黃河北上,晉也不能越過方城南下。這下,卻苦了,作為晉楚緩衝地帶的中原諸侯。事楚則晉攻,親晉則楚伐。長期要應付強國的爭奪,不僅要承擔本國的軍事開支,還要向盟主貢賦。國家難以安定,人民難以休養。而晉楚相爭,一共進行了三次大戰,小戰也有數次,幾乎每次就是爭中原諸侯引起,沒有那次是兩國互伐。這些戰爭,晉楚各有勝負,這讓中原諸侯堅信,晉楚等齊,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息戰弭兵,成為中原諸侯的共同心聲。但是由於,晉楚缺乏互信,又長期不通使,即便通使,在輪到具體的爭諸侯事務,暫時結好的關係,也很快破裂了。

到了楚恭王時,宋華元同楚令尹子重和晉欒武子都比較友好,嘗試過一次,但最終失敗。而到楚康王,又面臨了同樣的情況,宋向戌與楚令尹子木與晉趙武也很要好,於是又想利用這層私交,弭兵晉楚。不過,這次,晉執政的趙文子(趙武)比較開明,在於屬國的關係上,較為重禮,又主動減輕各國的幣賦。晉穆叔,就在二年前預言,今後諸侯將會減少一些戰爭。因為,他看到了,趙武為政的開明,又看到了齊在崔、慶二族得政後也想修好諸侯,還看到了,趙武與楚令尹子木關係不錯。

到楚康王十四年初,向戌就發出的弭兵的倡議,先後出使晉國、楚國、齊國、秦,都得到許可。隨後就開始實施關於弭兵的盟會。先是在五月甲辰(二十七日)晉趙武到宋國。隨後,鄭良霄、魯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衛石惡、邾悼公、騰成公都來了。楚先是派公子黑肱來,與向戌一起向晉表示楚的盟約意見,後來,向戌又到陳國去,把晉國的意見帶給時在陳的楚令尹子木。在這些盟約前的溝通中,當然達成了一些共識,不過楚國方面還提出“晉、楚之從交相見”的建議,就是晉與楚的附屬國,相互朝見。注意,那時屬國朝見盟主,不僅是禮儀上的,還需要向盟主交納貢賦,子木的建議意味著,這些屬國要同時朝晉與楚,同時要向晉楚兩國交納貢賦,有點“晉楚共治”的意味。不過,晉趙孟覺得秦與晉都是與晉楚相匹的大國,有些擔心,楚國的建議不能實施。因為當時,齊只是晉的與國,並不是晉可以隨意指使的屬國,秦於楚也是如此。最後,在向戌宋陳之間的穿梭外交下,達成了,除齊、秦以外“交相見”的共識。七月戊寅(二日)晉楚兩國代表趙孟與公子黑肱就先達成了盟約意向。隨後,楚令尹子木也從陳趕來宋國。陳孔奐、蔡公孫歸生與曹、許之大夫也陸續到來了。

接著在宋之西門舉行正式的盟會,此時是七月庚辰(四日)。古時的會盟從型別看,有周天子參與與主持的會盟,有大國諸侯主持的多邊會盟,也有兩國之間的雙邊會盟。會盟參加人員,有時直接由國君參加,有時則是國君代表,通常是各國執政的卿大夫參加。會盟前的準備工作有“會而定盟”、敲定盟書和“除地為壇”、“鑿地為坎”。同現代一樣,要先作事先的溝通,起草好盟書(載書)文字,在會盟時透過一些儀式生效。“除地為壇”,這個壇在盟會中與祭天的圓丘類似,是用來向神靈昭告的地方,壇上設堂,還放置有一些上下四方神明的像。由會盟多無固定場所,因而除地設壇多是臨時性的,而且在四周通常還會張帷幄,用來遮風擋雨。當然,如果是周天子的會盟,則要講究一些,會建一些臨時的會盟宮殿。其次是“鑿地為坎” “鑿地為坎”就是在會盟的。在壇的旁邊,“鑿地為坎”,就是挖個洞,為埋牲與盟書副本作準備。具體的盟會禮儀不可考,但大致是,各盟會人員,根據地位不同,由相關的禮儀人員(介)引入,排列在壇的前面,面對方向多為東向。當然一起向神類似現在焚香下跪的儀式是不可少的。然後,就在神靈的鑑證下,殺牲取血和歃血。接著由祝史昭告各方神靈來監盟。然後,就是宣讀盟書,完畢,就鄭重的把殺的牲與盟書裡在坎裡。最後是將盟書正本藏於萌府,然後由會盟召集與主導者“饗燕”各國代表以示慶賀。各國也把盟書副本帶回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五、向戌弭兵(3…5…2)

五、向戌弭兵(3…5…2)

這次宋西門之盟,有二個小插曲。以前會盟,國君多帶兵,這次沒有帶什麼兵,但這並不意思味著沒有什麼軍事準備,比如楚國,令尹子木從陳趕往宋會盟,說明,當時楚的大軍可能駐紮在陳,陳離宋並不遠。晉趙武雖然來宋會盟,但晉軍估計也離宋不遠。此外,即便是不帶兵的會盟,楚國這邊,也在外衣裡面穿著甲,以備不測。按子木的話是“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苛得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