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的帖子裡面的回帖中找到的)。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實在是太善良了,太單純了,以致於無法面對由人造成的邪惡,這方面的困惑,我之前也碰到過,而且不止一次,之後當然也不會認為可以一勞永逸地避免了這方面的困擾,為了避免這樣的人,發現了一點真實的流露,卻由於自己的誤解,最終走上歧途,所以寫下本文。
當然,我的哲學論述可能比較難以理解,我的描述方法可能讓人看得比較頭痛,我的意圖可能讓人完全摸不著邊際。但是,如果是我,以我的方式,將這個理論寫下來,最少是現在,以我低微的才華,是很難寫成其他的什麼形式的,所以請原諒我吧,只能於此給予我真摯的歉意。
當然了,本文不是為那些還在準備或者是已經準備好了,拿本文作為自己的幌子,自己欺騙自己的人而寫的,對這些人來說,我只能說抱歉了,因為如此的話,您將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本文的真正含義。
此外本文寫下的並不是真實本身,讀者最後還必須超越我在本文中下的定義,才有可能符合真實。
下面組織觀點的方式,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都是聯絡的,這種聯絡是相互交織的,請注意“皆不僅如此”這個詞在其中是普遍適用的。
本文分幾個部分,正如您已經看到了,現在您正在看的是“0、前言”,下面的“1”和“2”是哲學論述,將會是看“3、人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認識”的基礎,可能繞了不少彎子,但是至少對我而言,這些彎子繞得,還是具有其存在的價值的……
1、存在必有其價值。
“存在必有其價值”裡面的“價值”是超越人的認識的。
人的認識中的價值是有正、有負的、而“存在必有其價值”裡面的“價值”卻並非如此。
任何認識在自己存在的基礎上都是正確的,都具有價值,都是真理。
2、一切都有可能。
人所認為的必然,並不是真正的必然。
人的認識都是在一定基礎上的。
人的認識的基礎不是固定的,它會變化。
人是不能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人只能從事物的表象中認識事物,這個事物的表象可能不是事物本身。
事物的表象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
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不是固定的,它會變化。
人的認識的基礎與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的界限是模糊的,正如主觀和客觀的界限一樣,界限兩邊的可以在一定基礎的變換上相互轉換。從真實上看,既沒有主觀,也沒有客觀,既沒有人的認識的基礎,也沒有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礎,有的只是統一。
不僅僅是主觀,客觀也是人的認識,同樣也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即使是人所認識的空間、時間、因果等及其由生出它們的和由它們所生的一樣都是人的認識,隨著基礎的變化,它們必然變化。
在不同的基礎上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表象。
舉個例子來說,就可以是:
不同的人,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在不同的基礎上,看同一個事物,可能獲得不同的表象。
……
不能用自認為的必然來替代他人的可能。
發展是沒有極限的。
本文所述的理論也是認識,同樣是存在於一定基礎上的,同樣是表象。
好,上面的論述是下面即將展開的論述的基礎。
3、人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認識
人的認識是存在在一定基礎上的,而這個基礎是變化的,人自己甚至連都這個都沒有真正地知道,在此基礎上可以說,人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在某種方面上,可以表現為無知。
理解,使用一個表象,例如能力,而不使其成為一個負擔,人的認識裡面的善惡之分,產生,這不在於事物的本身,而在於如何理解、在於如何使用它。
無知同樣也是人的認識。
由於人的無知,人的探索及其後果呢?難道不是同樣也是人的認識嗎?
對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是如此,當然對他人的也同樣如此,因為這些都是人的認識。
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對待人的認識並不在於事物的本身,因為這只是表象,而在於理解、在於如何使用它,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