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著文人的不可能完全相同吧?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中所具有的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完全相同的吧?從源思想的結構,源假設集,文字,目標假設集,目標思想的結構的轉換中,兩方的假設集是不同的,轉換也很難被認為是無損的,憑什麼認為能從文字中就能獲得著文人的思想呢?甚至當原思想者,著文人不是同一個人,這在歷史中很常見。不論是同時期還是之後的時期中,不論是古老的轉換為相對現在的,不論是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無論是將某地的轉為當地的,無論是轉換為符合某個群體的假設集,甚至將假設集分類,某些按照不同的假設集的某類進行轉換,你還能認為從文字中能獲得你之前認為你能獲得的什麼嗎?
以語言口頭描述的也於文字描述類似,從中我們能獲得的只是一個由自己所搭建的可能隨時坍塌的架子而已,不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這個架子的功能是很少的,而這麼少的功能自己能不能意識到一些還不能被肯定呢。
隨著歷史的推進,特定的概念本身的解釋也在不斷地發展著。歐洲中世紀“高利貸”一詞有著比現在更廣闊的範圍。連討價還價、以及索取正常範圍內的利息等都被看作為是它的表現。現在的人們看起來好像這是不可思議的。人們的假設集的基礎變化了,假設集也變化了,概念的定義自然也遵循支援它之所有如此的東西的變化而發生適宜的變化,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了。
瞭解自己愚蠢的程度。瞭解人類的智慧的程度。
瞭解概念是如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瞭解思想和文字之間的結構是如何相互轉化的。
我認為在看待問題上就不能持有主觀或者客觀的態度,什麼客觀?你的智慧認為自己所持的是客觀的態度嗎?只有中立地看待問題,不為自己的態度所限制,不為自己的視角所限制,才能去除自己設定在通往真實大道上的障礙。
肯定原則
透過肯定來否定。
一個思想或者概念,只有在自己的頭腦中,才能被自己理解,才能被自己所形成和發展。
書上印的不能、權威說的不能、大多數人的思想也不能、傳統和習慣也不能、他人頭腦中的更不能。
如果不加思考的去相信這些不能的,就是盲信。盲信當然也有盲信的價值,它也有其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不能否定它,但是否能掌握它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個思想一旦在頭腦中形成了,它就可能被相對地固定下來,你要否定的就是被你固定下來的東西,注意一下,是你在頭腦中固定了這個。
所以你否定的是你自己設定的前提,設定固定的這個東西。
所以透過肯定,前面說的概念在頭腦中形成和發展也是一種。其實就否定了你之前想要否定的東西。如果以另一種肯定,尋找其存在的價值、前提、根據、相對性、原理,其結果也就將你之前想要否定的東西所否定了。
這樣,你之前要否定的就變成了歷史。
對它的否定,就構成了它的發展。
既然發展,就有阻礙發展的。
尋找、認識它們,避免鑽牛角尖,在實踐和思想中促進其發展。
當然,如果不知道,那就談不上否定。
和思想一樣,道德也是如此,從外界直接獲得的道德,像從書本中,他人中,大多數人中,獲得的道德,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本質的。這樣,自我必然在思想和實踐中必然和這些外來道德衝突。舉個特例吧,你可能會想到外來道德可能將外部與自我利益相對立,好像兩者相互衝突,不能並存,一定要分個先後?這麼獲得的道德必與自我衝突,及可能說這是偽道德,是偽善。這樣,好像只能從自我出發,吸收,產生,發展出來的與自我比較相匹配的道德才是自己認為的真正的道德。自己的本質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萬物執行皆有其道、皆有其趣,“妄”圖從外部改變,是很難做到的。
上面的理論當然也有其相對性、前提、根據,不是我不將其寫出來,而是如果我全寫出來了,寫得出來嗎先不論,有人會去看嗎?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念:馱月,意:風箱)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猶如三緘其口之金人“無多言,多言必敗,無多事,多事必患。”無論從內從外,無論多言或不言,知道守中即可。敗何?愚蠢而已,為人即受人身所限,為智力、智慧所限,敗之舊我,舊之為基,成之新我,我即是我,我亦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