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烈讀高中時的地理教科書,就是張其昀主編的。他還跟戴運軌一起主編了高中物理教科書,跟林語堂一起主編了高中英語教科書。這三本教科書,抗戰期間被中國的大部分高中所採用。
1949年初,常凱申不知何去何從,向張其昀問策。
張其昀猶豫多時,終於說了一句話:“上上策是退守臺灣!”
常凱申心頭一驚,立即把張其昀叫到密室裡詳談。
在此之前,常凱申有三個選擇,即退往西南、海南或臺灣。而國黨的大部分官僚和將領,都傾向於退守西南,最終底線也是盤踞四川,固守山川之利而靜待良機。
其實這很好理解,日寇那麼強悍都無法攻入四川,共黨自然也不可能做到。國民政府的官員們就是如此想法,大不了以後統治“巴蜀國”。
唯獨張其昀力勸常凱申退守臺灣,並詳細分析了各種選擇的後果,常凱申當場就被張其昀給說服了。
正因建言有功,在老蔣南撤臺灣以後,張其昀一路飛黃騰達,歷任臺當局的國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國黨中宣部長、教育部長等職。而在此之前,張其昀只不過是國民政府的教育部特聘教授而已。
如果沒有張其昀出謀劃策,老蔣很可能盤踞在四川割據抵抗,就不存在什麼兩岸問題了。
1034【爭論的背後】
由於安排和接洽問題,訪美學者團的出發時間一拖再拖。
拖得金嶽霖都不耐煩了,直接離開重慶,坐船去李莊一邊養雞一邊照顧林徽因。而其他五位學者則滯留重慶,整天無事可做,周公館成了他們的沙龍聚會場所。
恰逢暑假,孩子們都在家,就連周維烈都從昆明回來了。
也不管孩子們是否能聽懂,反正只要跟這些學者聊天,周赫煊都會讓自己的子女過來旁聽。一個個全是大師,即便不能領會思想,讓孩子們沾沾文氣還是可以的。
這些學者很有意思,雖然都是學術界的一方大佬,但吵起架來就跟小孩子似的。
建議老蔣南撤臺灣的張其昀早年屬於“學衡派”,這一派主張文學復古,反對新文化運動,認為一味模仿西方只能取其糟粕。
而劉乃誠又屬於“憲政派”,他非常讚賞《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因為他主張制度精神的培養,恰好與《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思想一致。
在對於當前中國製度建設上,劉乃誠和張其昀有著極大分歧。前者極力主張政治制度西化,一切以制度和法律為準繩;後者認為道德建設同樣不可忽視,道德能夠彌補制度的不足,而中國現有狀況也不允許全面實現法治。
中國生理學奠基人、未來的中科院院士蔡翹被二人拉進來評理,可憐蔡翹對政治一竅不通,只能在中間當和事佬。
費孝通則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認真分析中國底層經濟和人民生活狀態。他認為現在喊什麼法治和道德口號都無濟於事,吏治已經從中央就崩壞了,只能先贏得抗戰勝利,再來逐步解決政治問題。
劉乃誠就不高興了,立即跟費孝通吵起來。他認為正是由於抗戰,可以藉著這個時機實現憲政,以國家民族的大義進行政治改革。
大家吵得不可開交,只有蕭作梁默默看戲。
這六位學者來自不同的學校,金嶽霖代表西南聯大,費孝通代表雲南大學,蔡翹代表中央大學,劉乃誠代表武漢大學,張其昀代表浙江大學,而蕭作梁則代表四川大學。
六人當中,費孝通名氣最大,也最為美國人所熟知。他的著作《江村經濟》,早在四年前就被英美學界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在國際人類學界也是響噹噹的人物。
而蕭作梁則名氣最小,完全屬於陪襯。他在後世被人提及,經常是討論共黨土改政策的時候,此君對共黨的土地改革史頗有研究。
連續爭論對噴了半個多月,這些學者終於啟程了,金嶽霖也放下林徽因趕緊回來。他們的赴美路線是先走駝峰航線去印度,再從海路去美國,一路上非常危險。
所謂“駝峰”,即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個山口,屬於抗戰後期國際援助物資的畢竟之路。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運輸機的效能問題,飛行員只能低空飛行,必須穿越迷宮一般的喜馬拉雅山隘,稍不注意就撞在山上機毀人亡。後來運輸機得到了改進,終於不用低空飛行了,但糟糕的天氣和日機的堵截,同樣讓駝峰航線遇險率極高。
費正清這次也想邀請周赫煊赴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