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處於有所期待或者不耐煩的狀態,一旦環境不如所願,怨怒情緒就會油然而生。沈立表示,容易抱怨的人,往往期望別人來肯定自己,當期望沒實現時,就會產生抱怨。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自己盡心盡力去做事當做自我價值認定的標準,這樣才不會因別人的態度而使自己產生負面情緒。

在新年開始之際,這個“不抱怨宣言”非常重要,而“抱怨手環”沈立女士認為不妨是一種自我控制的遊戲方法,手環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不僅可以隨時審查我們是否處於非抱怨的健康狀態,同時還可以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21天,如果持續21天手環不換手,不抱怨的習慣才算真正養成。但一般經驗是,平均要花4到8個月才能成功做到21天不抱怨。

手環實際是一種約定,趙劭禕說,這種約定也可以換成別的形式,比如數數、深呼吸等,其目的都是讓自己的情緒放鬆下來。

除了提醒自己“不抱怨”,同時還要注意給自己“打預防針”,要有意識地迴避一些喜歡抱怨的圈子,不與“怨婦怨夫”扎堆兒,做好自我保護,不受別人抱怨地傳染。沈立表示,最佳的狀態是不僅自己拒絕抱怨,還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正面情緒影響力的人,使自己的家庭、公司、社群共同擁有積極、樂觀、健康的氛圍。

作者:健康時報記者戴志悅

支援專家:中國生涯發展研究訓練機構高階生涯規劃師沈立

撲克遊戲折射孤獨心理

有一種撲克牌的玩法,由一名“法官”負責“導演”遊戲的全過程。撲克牌數量與人數相等,除一張黑色牌以外,其餘全部為紅色。“法官”手握撲克牌,牌面朝下,每個人從“法官”手中摸一張,誰摸到了黑色的一張,誰即是這輪遊戲的“殺手”。遊戲開始時,“法官”宣佈:“請所有的人閉上眼睛。請‘殺手’睜開眼睛。請殺手‘殺人’。”“法官”見證“殺人”過程,而“殺人”的方式和過程不過是用手指一下某人,或是僅僅用眼睛示意一下。此時,“法官”說:“請所有的人睜開眼睛。謀殺案發生了。誰被殺了?”就在參與遊戲的人尋找死亡感覺的時候,“法官”突然與某人握握手:“恭喜你!你已經‘被殺’了。”此人即退出遊戲。隨後,開始尋找“殺手”。所有的人包括“殺手”在內,開始依次指認“殺手”,並說出理由。對被指認的“嫌疑分子”,進行舉手投票表決,如果超過半數,“法官”即宣佈此人“死刑”。如果此人正好是“殺手”,此次遊戲結束;如果是一位“無辜者”,此人也只好“冤死”而退出遊戲,其餘的人繼續指認“殺手”,直至最後“破案”。能將所有“無辜者”“冤死”,“殺手”也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即是目前在年輕人中頗為流行的撲克牌“殺人遊戲”。

大學畢業後工作才1年的女孩小芬這樣描述:在遊戲過程中,那種被殺、被懷疑和相互猜測的感覺特別刺激。當“法官”宣佈有人“被殺”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感覺這個“被殺”的人是不是自己?閉眼的時候有沒有過什麼異常的感覺?而指認“殺手”的過程也很有意思。她認為遊戲的魅力在於它本身包含了很多東西,猜測、期待、想像、分析、判斷、觀察、偵破與反偵破……遊戲的過程幾乎綜合了人們所有的心理活動。

對於“殺人遊戲”,首都醫科大學心理諮詢中心洪鴻老師認為,作為一種娛樂,遊戲本身無可厚非,但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考察,遊戲所折射出的實際上是青少年對人際關係的特定態度,在遊戲中反映出的其實是青少年內心深處的孤獨感。

她認為,遊戲的吸引力在於它滿足了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需求,比如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對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刺激的渴望等——遊戲中判斷“殺手”的過程,需要玩家去判斷、瞭解別人怎麼想。這本是每個人都有的願望——它是人與人間相互瞭解和溝通的需求。滿足這個需求的正常途徑是透過人際溝通,以“你好,我也好”角度處理人際關係來獲得,這種模式有助於形成安全、穩定的人際關係,它是一個人取得社會支援、克服孤獨感的基礎。而“殺人”遊戲中瞭解別人的渠道則是猜測和不確定的,在遊戲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都沒有安全感。

洪老師認為,如果為了放鬆,遊戲本無好壞,但實現人生的需求僅僅透過這種不健康模式來滿足的話,則是危險的,因為遊戲中猜測、運氣等的不確定性會影響青少年看世界的角度,從而強化心理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作者:健康時報記者楊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