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優勢,以及城區規模和佈局安排。
他們誠實的告訴前來諮詢的人們,眼下這種售地方式乃是教主首創,名叫期房,先交錢再買房。這樣售賣方式雖然看起來買家只能在七年之後洛陽建成才能收房,時間拖得太久有點吃虧。但實際上對於買家而言是利大於弊的。因為期房的價格,肯定遠遠低於現房的價格。
也就是說,等到洛陽城建成之後,再想從城內買一座宅邸,價格肯定要高於現在期房的價格。
前來諮詢的人們聽到這兒,眼前一亮。他們中,不乏經商多年精明的商賈,立刻從中捕捉到了商機:
沒錯,眼下新洛陽外城中一座期房價格比濟南國曆城縣的還要高,但是別忘了,朝廷築造洛陽是想塑造成海內震動,最宏偉、壯麗的城池,其都城的身份可不是小小歷城可以媲美的。等到城池建成,城內的宅邸、鋪面售價肯定會比購買期房時的價格翻上數翻。屆時且不提自主投入經營,借國都地域優勢賺得的利益。就是直接賣地賣房獲得的收益也足可以用海量來形容。
於是乎,這些精明的商人便成了新洛陽第一批購宅人。他們本就是當下大漢最富有的群體,在看到期房中潛在的商機後,毫不猶豫取來錢財搶購城中鋪面、宅邸、廠區。
更有甚者,直接運來成車的聖券,瞥一眼城區沙盤模型,大手一揮,“這條街歸我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族“跟風”的傳統美德得到淋漓盡致體現。教區各地百姓,一聽說“洛陽售地所”日日人滿為患,商賈一擲千金買下海量房產之後,教區各地的豪門望族著急了。他們本就瞧不起商賈,覺得只有他們才是大漢真正的經營,那些商賈不過是些偷奸耍滑、坑蒙拐騙的卑劣存在。堂堂都城洛陽的房子若是都讓這些低賤之人買了去,那還了得,以後洛陽豈不成了魚龍混雜的賊窩?
想到這兒豪門望族們坐不住了。他們的積蓄雖沒有商賈多,但買房置地完全沒有問題。隨即,他們帶著滿箱聖券坐上馬車直奔濟南,也成為“洛陽售地所”中的一員。
既豪門望族之後誕生置地**的便是教區各地的平民百姓。
這年頭,隨著朝廷和教會不斷改善民生,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雖沒有達到家家戶戶有餘糧的水平,卻也基本實現只要勤快、肯幹、願學都能贏得一份不錯的收益,攢下一定的積蓄。
其中,有普通士人和學者。這類人之所以想在洛陽購得一席之地,主要是看中洛陽城中將要建成的幾所高等學院。他們少年之時沒趕上好時候,不能像現在的孩子那樣接受教會的系統教育。於是,他們希望這份失落能在孩子身上得以彌補,便決定動用全部積蓄在洛陽買處住所,以便將來子孫後代可以在大漢最好的學府裡就讀。他們所購得的房產便是人類文明歷史上最早的學區房!
繼工匠之後,獲得教會認證資格的高階工匠們也行動起來。作為大漢新興的富裕階層,他們中有的人決定在洛陽買處廠房,以便將來自主創業,建立自己的工坊。還有人則看中未來都城的工商業氣息,想換個發展所在,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身價……不一而足。
相較士、工,教區的富農們更看好洛陽城外那些良田。聽人說,這些田地過去都是皇帝奉上給封疆大吏、王公貴胄的,每一塊泥巴都沾著貴氣兒,連味道都比其他地方的要香上許多。
這樣的土地種出的莊家還能差的了,貴是貴了點,但好在它不像洛陽城裡的宅子,需要七年之後才能交付。而是現在給錢,當場給地契,可以立馬下苗播種。更為重要的是,教主說了,未來五年司州將免除人頭稅和田秣稅,也就是說農人在司州耕種五年,不許像朝廷交一文錢稅負。這樣一來,就等於把田價高出來的那部分抵消掉了,橫豎都對老百姓有利,百姓怎能不趨之若鶩?
於是乎,在教區各州各階層百姓帶動下,“洛陽售地所”裡的生意超乎尋常的火爆,買房的隊伍竟排到一里開外,達到一房難求的程度。佔地一萬兩千多畝的洛陽城在短短三個月之內銷售一空,廠區、鋪面、宅邸以及城外良田一個不剩。
時至此刻,搶購熱潮仍未停止。很多沒有買到房產的商賈、望族、工匠只得尋找那些搶先一步,囊括甚多之人請求轉讓。後者則藉此機會坐地起價,大賺了一筆。
一筆筆房產再交易火熱進行,其價格往往要比購買期房時多出許多,更有甚者翻上一番有餘。
在這些交易中收益最多的大部分都是商賈,看到海量的財富湧進自家荷包,他們無不喜笑顏開,直讚自己當初高瞻遠矚、決策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