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的意願執行,表現出自己喜歡的狀態。

讓我產生這種感想的事實是政府對股市的干預。有一段時間,股市跌破了3000點,救市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儘管我是堅定的不救市者,但我知道,政府肯定會救市。記得歷史上曾經有一次有效的救市,是政府宣佈證劵市場印花稅由現行的千分之三下降為千分之一。這一救市手段公佈之後,股市大幅度上揚,股市如同吃了興奮劑的運動員,創出了好成績。

但降低印花稅這種興奮劑真的那麼靈嗎?股市有自己的執行規律,從根本上說,股市的狀況取決於宏觀經濟狀況,每種股票的價格取決於公司的業績,即長期盈利能力。從2005年下半年以來,股市上揚與宏觀經濟增長迅速,企業盈利狀況好是相關的。良好的宏觀經濟狀況決定了上揚的股市,不過在時間順序上是先有宏觀經濟走勢良好,後有股市上揚。當宏觀經濟狀況惡化時,股市也會下跌。不過往往是股市先下跌,而後宏觀經濟惡化的狀況顯露出來。2008年年中以來,通貨膨脹加劇,原材料價格上升,預示著宏觀經濟的轉變。這就反映在股市的下跌上。

股市執行與宏觀經濟的關係會由於人們的投資行為而擴大。從個人的角度看,股市高漲時投入,股市低迷時退出是理性的。但由於資訊不對稱,人們的投資決策總是盲目的。這樣,個人看似理性的行為就成為集體的無理性行為。這種無理性行為會造成股市上揚時產生泡沫,形成過度繁榮,而在股市下跌時也會反應過度,形成緊縮失常。所以,股市的大起大落總是超過了現實經濟狀況。

政府用政策手段干預股市並無法改變股市本身的客觀規律,所影響的僅僅是投資者一時的心理。無論是提高印花稅稅率還是降低印花稅稅率,並沒有改變宏觀經濟狀況,從而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股市狀況。但是它會影響投資者的心理,從而對股市發生一時的作用。這些年,有關政策機構把印花稅作為調節股市的手段,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股市的走勢。2007年5月30日,有關部門對印花稅稅率採用“半夜雞叫”的形式,從千分之一調至千分之三,從而造成股市暴跌,上證指數從4300點跌至3400點,但這依然沒有改變股市牛市沖天的格局,上證指數最終漲至6000點以上。下調印花稅稅率,意在改變熊市狀況,也使得股市的確有所上升,但如果宏觀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得不到解決,仍然無法走出熊市。

這樣調節的更壞結果是公眾更大的誤解,即不認為股市有客觀規律,把中國股市看做完全由政策決定的“政策市”。股民整天在推測政府的政策,政府用政策調節股市,長此以往,股市就不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成為政府控制經濟的手段。這樣,市場經濟又回到政府控制的計劃經濟。這豈不是歷史的倒退嗎?

政府的動機是想使市場經濟正常執行,但它不明白自發的波動也是正常狀態。政府所能做的僅僅是維持正常的秩序,而不是干預結果。如果就把印花稅固定在千分之一,而無論股市如何漲跌都不調整,股市才會正常。調過來,調過去,其結果是破壞了市場機制,正如今天吃這種藥,明天吃那種藥,吃來吃去,身體更有病一樣。

記得法國戲劇大師莫里哀曾經說過,70%的人不是死於有病,是死於治療。經濟也是這樣。

掌握開放的節奏

華爾街金融危機,使全世界都受到衝擊。這場危機給我們也帶來了損失,但更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得的課。

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等人提出了“金融深化論”。其中心是強調:發展中國家要打破限制金融活動的“金融抑制”,實現金融自由化與開放。當時,這種觀點頗有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金融自由化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但以後的結果並不妙,實踐“金融深化”最有力的墨西哥等國遇到了嚴重的金融風暴,經濟發展亦受到影響。從而亦使這種理論受到人們的懷疑和指責。

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從各國的情況看,“金融深化”的方向並不錯,而問題出在節奏沒有掌握好,走得太快了。尤其是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開放得太快,自由而缺乏必要的監管,於是就出了問題。這次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即使在美國這樣市場經濟制度較為完善,經濟實力強的國家,自由化做過頭了,也會引發嚴重的問題。

這次危機的根源還在次級貸款上。給不符合住房貸款條件的人發放貸款,把他們的償還能力寄託於房價上升,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做法。一旦房價下跌時,危機的可能性就變成了現實。沒錢的人想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