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很寬敞,白日裡陽光照進來,亮堂堂的,滿屋子都充滿陽光的味道。然而,到了夜晚,寂靜的校園,沒有星星的夜空裡,只有淒冷的月色。黑暗的宿舍中,只有一道從窗戶照進來的月光,一種幽幽的感覺籠罩著任志強。
夜,靜得能聽到自己的呼吸,靜得讓任志強有點緊張、害怕。而在起風的夜晚,風吹起的“呼呼”聲,窗戶上塑膠薄膜在風的吹動下發出的“噗噗”聲,門時不時地“吱吱”聲……這些,更讓任志強膽戰心驚。
“我記憶很深的是經常被扔在學校裡,一個人睡很大的宿舍。”
不過,體驗是培養膽量最好的辦法。在經歷了無數個孤獨的夜晚之後,任志強的膽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獨立了。
小學三年級時,任志強就能扛著妹妹的行李包帶著妹妹乘公共汽車上學了。住校的經歷培養了任志強獨立生活的能力。
雖然父母對任志強一直很嚴格,而且彼此聚少離多,但父母還是很疼愛任志強的。父親第一次出國時,就給任志強買了一個陀螺。那個陀螺只要按動就會轉,並且帶著響聲。任志強非常喜歡,剛開始還常常抱著陀螺入睡,夢中都是自己玩陀螺的情景。
第二次出國回來,父親帶給任志強的禮物是一個莫斯科大劇院模型的八音盒,裡面有天鵝湖的曲子。當美妙的音樂在精緻的八音盒裡響起時,全家人都陶醉其中。
父親還送給任志強一個特別有紀念意義的禮物,一個愛克發的照相機。父親很喜歡照相,他經常帶任志強和姐姐、弟弟出去照相。山上,湖邊,廣場,小亭……相機記錄了一家人美好的回憶。
然而,成長的路上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在任志強上初中時,一場可怕的風暴襲擊了中國大地,“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作為高階幹部,任志強的父母首當其衝,雙雙被送到東北一干校“學習”。從此,任志強和兄弟姐妹相依為命。
初中生到延安“就業”(1)
1966年,“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大幕,任志強的父母並沒有因為曾經戰功累累而倖免,他們也沒有因為“造反有理”而放棄原則,他們毫無怨言地服從組織的決定,下幹校、種稻田,也不得不與子女分離。
1968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預告,今晚將廣播“毛主席最新指示”。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虔誠地守候在收音機旁,等待著聆聽“毛主席的聲音”。這次廣播播出了《人民日報》將於次日發表的一篇報道及其編者按。這篇報道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關鎮部分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一事,其標題是“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
《人民日報》為這篇報道所加的編者按語引述了毛澤東10多天前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這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毛澤東“12·11指示”。
毛主席的這一指示改變了整整一代城市青年和數千萬城市家庭的命運。
面對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任志強的父母在沒有告知子女的情況下,就主動為子女辦理了下鄉和戶口遷移的手續,就像當年無數個革命家庭的父母高高興興地送未成年的子女穿上軍裝、扛起槍桿、擔負起解放祖國的責任一樣。
他們並不知道將子女送出家門後的未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如何,但他們知道只要黨中央、毛主席發出了指令,他們就一定會奮不顧身地衝鋒在前,這已成為一種深刻在頭腦中、融入血液裡的信念。
那時候任志強兄妹幾個初中尚未畢業,在感情上很難接受父母的這種做法,不過信任與理解卻已在他們並不成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從此,全家6口人連續多年分別生活於5個不同的地方,近十年的時間裡極少見面,很難團團圓圓地過上一個春節。
1968年,都市裡的2000萬 16至20 歲的年輕人被下放到農村。1969年1月,任志強和十幾個同齡人從銅川坐汽車到延安,從延安到李渠下山溝坐毛驢車到延安縣馮莊公社郭莊村插隊落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軍隊大院裡人少、乾淨,成長在軍隊大院的孩子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但大院孩子們也有他們的苦衷與無奈,“由於大院子女的特殊身份,所以他們便成為一種象徵性的符號,生活條件的優越讓他們感覺天生就比別人強”。
正是這種成長背景和心理狀態,當時任志強和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