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鬱鬱蔥蔥的樹從之中,臺站軍堡和屯堡犬牙交錯,一塊塊農田已經被平整出來,屯民們有不少婦人和老弱在田中撒著種子,這個時候正好是種高粱和小米的季節,地塊平整之後翻壟培土,撒上種子後引水潤澤,再下來就是施肥除草,遼陽屯田司有一整套種植的流程,只要按流程做下來,收穫是必然之事,不象以前那樣的小農經濟,個人和小家庭的力量太弱,要麼農具不足,要麼人力不夠,或是沒有牧畜,後人很難想象,為什麼當時的人有靠天吃飯的,其實還是人力不足,無法勝天而已。
第792章 雨境
在惟功的眼中,眼前的一切已經是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就眼前的這些土地,雖然肥沃,但有不少離水源很遠,這樣的地,在以前如果天時不好,收穫仍然十分有限,畢竟降水量不夠的話作物肯定無法孕育出足夠的果實,而現在沿著各堡的中心地帶都開挖著深且寬的引水溝渠,在主幹渠的兩側又是小規模的引水渠,這些溝渠不停地把沽沽清流送入農田之中,有一些地塊地勢太高或是不便引水的,就是在土地中間挖出深井,用趙士楨所製成的翻葉水車不停的踩動著將水引出再送入渠中,這樣的水井就算有引水渠的地塊也有,惟功深知,這些年小冰期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對陝北和晉北,還有東北的影響都是十分嚴重的,記錄之中,後金地盤也遭遇過嚴重的小冰期,糧食大量減產,雖然地廣人稀糧食也是不夠吃的,一石糧賣到過八兩銀子以上,後來還是利用從大明搶來的物資勉強撐了過去,從萬曆年間開始,冬季寒冷多雪,春夏乾燥少雨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現在情況雖好,不過還是應該未雨綢繆,提前打好這些深井,遇到乾旱季大河也枯水的情況時,深水井便可以派上用場了。畢竟在這個時代沒有工業用水,地下水位很高,打這些深水井,就算乾旱幾十年也夠用了。
車隊不停向前,眼前的景象也是不停的變換著,原本的荒蕪不堪的草原灌木變成了農田,樹林也有不少被放倒砍伐,這個年代的東北地方真的是地廣人稀,後世的城市區域在此時仍然是茂密的林地,因為平地足夠,林地被砍伐的其實還並不算多,只有在建築司需要的時候,才會派出工人大量的砍伐。
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搜尋隊,不停的出沒在山地的林地之中。
各司的吏員在不停的照料著前行的車隊,有時候看到這些鑽林子的,懂行的便笑道:“海事司的人。”
“為什麼說是他們?難道不能是咱們的人在找上等好人參?這幾年人參不停外銷,價格也是漲上去了啊。”
“嗯,現在一兩以上的好參難得了,一兩參十兩黃金,可比黃金貴重的多了。”
遼陽鎮不停的收人參,這東西畢竟不是蘿蔔,拔了一茬直接在地上種下一茬就是,這玩意要想長成長大還是需要時間的,現在大人參已經不足前幾年那麼充足,數量頗有不足,而市場需求量還是那麼大,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也是遼陽在囤積大量的好貨,整個中國加上緬甸日本等國都需要,大量出貨固然賺快錢,囤積一些好貨慢慢漲著價賣也是一種細水長流的辦法。
“咱們遼陽自己從不挖參,都是打女真人手裡收。這是叫他們也有生髮,他們出力出人,這老林子他們也熟,叫他們賺點錢,不要生事,也算是各有分工,要是咱們松子人參毛皮這一塊都攏過來,他們沒得錢賺,怕是隻有和咱們不停打仗了。”
“這倒也是,還是上頭想的明白。”
“那是,咱遼陽十年不到翻天覆地,上頭不利害,成麼?”
眾人一路談談說說,整個車隊一天只走一站到兩站地,沿著初修的道路行進,倒也十分輕鬆。惟功等人,假作隨隊的行商,到了歇腳的地方就到各屯堡走動,隨行帶的貨物,經過兩三個中心堡之後就已經出脫的差不多了,惟功等人藉口從開原折返,沿途看看能不能收些松子或是人參帶出去,這也是關外行商的慣例,是以根本就沒有人懷疑他們。
這樣一路行來,眾人都是和惟功這個化名張大的關外行商廝混的很熟,惟功手面大方,唐瑞年更是精明滑溜,身上商人氣息很重,惟功小時也確實是在薊鎮小村裡長大的,談些關外的行商之事,唐瑞年在行,說起薊鎮的風土人情,惟功亦是侃侃而言,時間久了,人們倒是很喜歡這兩個關外商人,每到晚上歇腳時,自發的就是圍攏了一圈人在這兩人身邊坐著。
這般走了近十日光景,過半行程後,屯堡漸少,只有很少的中心堡已經建成,其餘的小規模的屯堡尚在建設之中,道路過半之後開始恢復古道的悽荒不平,其間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