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難度有可能會更大,國家的財力又有限,因為心中怏怏,動不力足。
看了看,說道:“還是要親自去看。”
李威點了一下頭,又喊來一個侍衛,說道:“你立即返回京城,讓京城商人鄒鳳熾到商州等孤。”
前年鼓勵商人運糧進入關中,鄒鳳熾有錢嘛,因此出了很多的力。於是得到了一個不痛不癢的男爵。可在許多大儒反對之下,得到了這個爵位後,人們反而因此更鄙之。幾個得到爵位的商人心中皆是不樂。
李威也聽說了,心中只是嘆惜一聲。沒有讓這些大儒們成功,也等於成功了。以後國家再有事,想動援商人出錢出力,很困難了。但鄒鳳熾當時調糧時,就是從丹水入商,由商州入京的。對這條道路應當比較熟悉。
第二天就離開陝州,直奔商州,沒有到商州州城,而是在洛水上游與丹水上游轉悠。想要通航,必須增加水源,與鄭當渠一個原理,鄭當渠也是匯合了多少水源,才壯大鄭當渠的。可也不是那麼簡單,引來水源,固是壯大了水位。但這些水源皆是秦嶺上游,枯水時無水,漲水時水勢浩大,甚至還時有山洪爆發。一條水源山洪爆發了,幾條水源會有什麼威力?航行想都不要想了,甚至連下游許多莊稼都被淹沒。因此,還要興修原始的水壩。水大透過水閘將洪水洩出故道。
還有切斷水源後,故道下游的農田灌溉又怎麼辦?
這倒不是緊要問題,地圖上看,這些水流離得不遠,可實際看,離得很遠,那怕不遠,隔了幾座山,又沒有山谷相聯,只能望洋興嘆了。因此,需要做實地考察。
在大山轉了四五天後,到了商州。
鄒鳳熾早在等候了,一個féiféi胖胖的富態商人。
等他施過禮後,李威讓他坐下來,詢問丹水的事。
鄒鳳熾答道:“運價太貴。”
“說說。”
“丹水水淺水險。船舶自沔州裝糧於帆船運至丹水河口,因為水淺流急,只好換載小鰍子船入小江口,到草橋關(紫荊關)又因為水更小,只能換載平板船,用竹篙撐到龍駒寨。然後用騾馬運至京。幾番換載,運費高昂,損耗也重。還有丹水航道久為人遺忘,即使是鰍子船,數量都是很少。漢水倒是船多,可到了丹水後,只好等候。可這才是第一步,用鰍子船裝到龍駒寨子之後,平板船數量更少,而且裝貨很少,每艘船裝貨不足一百石。臣民等只好自己編舟。然而多是山民,不善水xìng與舟xìng,去京城聘人,對此處又不熟悉。於是經常舟覆貨沒,好在水勢雖急,然淺,沒有溺死多少民夫。”
說到這裡,苦著眉頭。
當時在宮中說得很簡單的,關中糧價高,又因不旱,渭水更淺,江淮之米運不得京城,中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價,你們又可以賺錢,甚至可以謀得功名。看起來是這樣的,又因為宮大大宴,又想與官府拉上關係,於是各個商人紛紛苦思冥想。有的從呂梁山運糧而來,有的從巴蜀運糧而來,但有人看到這條水道。很方便,而且荊楚之地,以及往南的湘江流域,也是產糧重地。許多商人湧了過來。當然,這為李威想到丹水道開柘了思維。
才開始還好,差價大,又能謀得好名聲。然而到了後來,湧來的糧食增加,已遠不是丹水航運能負擔的,貨多船少,糧價一天天下跌,於是高價聘舟,想緊急調到京城處理,運費成本再次猛漲。實際上到後來,不但不賺錢,已經開始在略略賠錢,但糧食已到了草橋關,想運回也不行了。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往京城調運。實際上前年商人運糧,到後來,許多人虧本了。
但賠了錢,又做了好事,卻沒有撈到好名聲,所以很多商人為之沮氣。
李威沒有聽他的生意經,繼續詢問丹水的情況,談了一會兒,安慰了幾句,客氣地將他送走。休息了一天,又轉到了草橋關。不是沒有好處的,前年商人這一舉,許多商賈也看到了這條道路。現在的航運稍比前些年發達,運糧不敢了,關中的糧價還不夠從草橋關到京城的運費。但關中的皮máo、桐油、生漆、木耳、核桃、yào材等稍稍貴重的物資,可以藉此道運到沔州、鄂州,下游的茶葉、絲綢、布匹又可以藉此道運往京城。
小小的草橋關本來只是一個村寨般的小集鎮,可經此一變,湧來許多商南北往的商人,日見繁榮起來。李威沒有亮出身份,於是連一家客棧都沒有找到,全住滿了。
又看了看,集鎮上的房屋與京城又是不同,有許多是吊腳樓,象是到了南詔某些地方一樣。不過他不是前來旅遊的,是檢視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