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6部分

好象這也是華夏的一個美德,一做官就必須要貪墨,不貪不是華夏人似的。

原先李威也恨,然而成長到現在,他這幾年有三個師父,一是狄仁傑,這是第一個與他講種種道理的人,第二個是裴行儉,教他軍事,第三個是母親。防範著母親,也在暗中學習。因此,對此也漸漸看得開了,只要不做得過份,得過且過。

特別是火耗,更是提都不能提的,這個話題比吞併田地、買賣人口還是一個禁諱的話題。

不能揭,誰揭誰難堪。

但兩人還談過一些東西。

主要是金銀寶,金銀作為貨幣系統,正式要到宋朝,但還是不普遍,雖然貿易發達,金銀少,只能作為一種準貨幣系統,甚至不如今天唐朝的江湖地位。到了明朝後,銀子多了,才成為明朝與清朝的主流貨幣之一。

李威是好意,提前將它弄了出來。也做了種種措施,包括防偽,推廣以及提高來源的數量。但仍迅速產生了弊端。

第一個弊端就是價格的不穩定性,它不僅是準貨幣,還是一種貴重金屬,這點不象紙幣,除了做貨幣能做傻?寫字、畫畫或者擦嘴?從海外帶來了大量的金銀,然而唐朝經濟總量有多大?不是稅務,唐朝的均稅務只有宋朝的八分之一,別看那麼大的疆域。但造成這原因是商稅的不發達,以及免稅的大戶人家太多造成的。類似的還有明朝,比唐朝更窮。可是民間不是如此,頂多懸殊是宋朝的四分之一。一旦得到民間承認,迅速流通,唐朝的金銀根本就不夠用。況且民間繼續需要它來製作精美的器皿與首飾。

於是價格果如李威派人揚言的那樣,一路漸漸上揚。上揚後還造成一種結果,中國人喜歡跟風,價格越漲,越有人將它收藏起來,捨不得拿出來使用了。長久下去,沒有官員為了火耗重新融化金銀寶,也會有私人為了中間的差價,將它融化。

還發生了一件事,南洋一個小島上盛產黃金,不知道怎麼讓這群海客得知了。但哪個島嶼上有一個佛陀誓的小國家,以前一直沒有與唐朝來往,文明也很落後。對海客來說,卻是一個大國家,因此幾家海客聯合起來,對這個小國攻打,經過數次鏖戰,終於將這個小國滅掉了,死傷了幾百個壯士。對這個不管的。

狄仁傑擔心的是前點。最終金銀來源會增加的,然而民間又將金銀寶融化,一旦多起來,價格會成下跌趨勢。大戶無所謂,有的大戶甚至比朝廷還要敏感。一旦提前拋售,吃虧還是百姓。那會給百姓帶來一場小的災場,也會造成許多紛爭。

李威很是驚訝。狄仁傑說的正是泡沫理論。但不是沒有道理的。因此只好說了一句,再過兩年看一看,若是情況惡劣,朝廷再做一次調整。對經濟學,他也只懂一個皮毛,只能如此了。

第二個弊端不是火耗,而是稅務。

當時李威為了減少不公平的現象,用了糧帛貢稅與錢幣貢稅兩種形式相互使用。不但便民,又公平,還有一些好處,比如同樣的一個州縣,在南山的必須到北山交糧,可是南山前面本來就有一條小河,糧食裝上船了,就能運出去。那麼我可以在南山就地將它賣掉,到北山用現錢代替稅務。這是區域性地區的便利。

並且按照等分,打了克折,這些克折是拋除運輸的損耗的,朝廷最終得到的稅務沒有變化,百姓卻少交納了大筆的稅務。這也等於減輕百姓負擔,當然朝廷同樣得了實利,一個運輸的過程,一個保管損耗的過程,每一年就會節約不菲的費用。

用意是好的,可實施過程卻不是那麼回事。

就如明朝黃宗羲寫的書中說過一個問題,無論兩稅法或者一條鞭法,實施的動機都是很善良的,然而一實施下去,稅務卻總是在加,也就是農業稅務每變革一次,農民的稅務都會加一次。又叫黃宗羲定律。可惜李威沒有看過這本書,縱然看過也疏忽忘記了。

這現象後世也有,兩個縣同樣的收入,一個縣領導為了政績,說我們是小康縣,譁,升官了。另外一個縣憐愛百姓,說我們是貧困縣,官不想升了,可是老百姓受益了。那邊小康縣的老百姓還在奇怪,怎麼看也差不多,怎麼我們變成了小康,不象啊?別忘記了,你只是老百姓,埋怨不起來的。前者是混蛋,後者也不可取,一個個都憐愛老百姓了,國家要免稅,要補貼,國家財政怎麼辦?最好是實事求事。但有幾個官員能做到?並且肯定是前者居多。升官發財才是官員最主要的想法,愛民如子,起個屁作用?

唐朝亦是如此。

這個稅務節省下來,然而官員卻認為老百姓還有潛力可挖,於是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