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聖主和中樞多方面的需求,則聖主和中樞為了達到目的,也必然會做出相應妥協,如此聯盟就能在迴歸談判中利益最大化。
“大總管此計有三個目的,其一,幫助飛狐留守軍安全出關;其二,與其被動困守,讓聖主和中樞捏著脖子任由宰割,倒不如主動出擊,一方面延續雙方之間的良好合作,滿足聖主和中樞借刀殺人的願望,一方面則藉助攻打高句麗的機會竭盡全力壯大自身;其三,欺騙和麻痺大漠,做出割據東北疆自立之勢,一旦大漠中計,不再氣勢洶洶地以武力強行解決安州和東北的歸屬問題,則我們就贏得了喘息和發展的寶貴時間。”
大堂上氣氛依舊沉重,聯盟眾多高層並沒有因為袁安的解釋而改變立場。袁安說的都是此計的覼處,可能給聯盟和大家帶來什麼樣的利益,那麼壞處呢?此計的弊端又在哪裡?
事實很明顯,以聯盟目前的實力,即便到了東征戰場,也決定不了東征的勝負。
中土遠征軍兩次攻打高句麗,均以失利而告終,第一次東征,選鋒軍薩水慘敗,十幾萬將士埋骨他鄉,第二次東征,主力再次受阻於遼東城,這說明什麼?難道皇帝御駕親征和衛府精銳大軍都是擺設?到底是戰鬥力不足還是指揮不當,抑或是高句麗人得到了上蒼的眷顧,猶如神助?由此推及,誰敢說第三次東征就能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皇帝和幾十萬遠征軍都屢屢受挫,李風雲和數萬聯盟大軍憑什麼就能擋者披靡?
遼東戰場就是個深不見底的“坑”,聯盟大軍到了戰場上,不是被高句麗人“坑”死,就是被衛府軍“坑”殺,總之實力不濟,稍有不慎就會灰飛煙滅。
安特爾實在忍不住了,質問袁安,“依大總管的推斷,我們參加第三次東征,有幾成勝算?”
“大總管信心百倍。”袁安笑道,“當然,前提是,大總管需要大家的全力支援,需要聯盟上上下下齊心協力。”
袁安輕描淡寫,安特爾卻是窮追不捨,“與北征弱洛水相比,東征高句麗的勝算是大還是小?”
高句麗就算奄奄一息了,其實力也遠遠超過了奚、霫和契丹三個東胡族群,而以聯盟的實力,之前連打東胡都沒有勝算,更不要說拉著一群七拼八湊的漢虜隊伍去遠征高句麗了。
袁安笑了,“北征弱洛水,是我們一家之力,而東征高句麗,卻是集中土之力,兩者實力之懸殊,就如蚍蜉和大象,沒有任何可比性。”
安特爾冷笑,“問題的關鍵正在於實力懸殊,我們一旦加入東征,必定衝鋒陷陣,前有堅固城池,後有龐大皇師,大總管是否還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置之死地而後生。”袁安微笑點頭,“聯盟能夠走到今天,我們能壯大至此,就是因為我們每走一步都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給自己退路,才能走得更遠。”
安特爾聽出袁安語含雙關,直言不諱地問道,“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不參加第三次東征,就不會走得更遠?”
“是的。”袁安說道,“南北戰爭是我們的生死坎,只有越過這道坎,我們才有未來,而若想越過這道坎,首先就要有強悍實力,沒有實力也就沒有未來。”
眾人失聲,大堂上一片死寂。
良久,李子雄打破了沉默,“迴歸談判,大總管可有具體條件?”
“有。”袁安說道,“首要條件是,安州和東北的自治權,拒不相讓。”
第九百四十三章 許公巡邊
十二月初十,安州,聯盟大總管府。
李渾來到方城後,與李子雄已經談了三次,互相試探了三次,彼此感覺分岐太大,如果進入實質性談判,必然陷入僵持,於是雙方有意拖延時間,等待李風雲決策。
今天李渾在談判現場看到了袁安和阿史那翰海兩張新面孔,當即估猜到李風雲的決策已經到了。果然,談判開始後,袁安代表李風雲提出了條件,安州和東北自治。阿史那翰海也代表阿史那咄爾提出了條件,東面稱可汗。
李渾一口否決。
這個要價不是太高了,而是高得離譜,對異族而言這是建藩稱王,對同族而言這是藩鎮割據,但阿史那咄爾並沒有建藩稱王的實力,在大漠也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中土不可能為了這麼一個並不重要的人物,與大漠反目成仇,同樣,李風雲、李子雄即便聯手,即便拿下安州和東北,實力也十分有限,並且被中土利用糧草牢牢卡住了脖子,這種局面下,二李卑躬屈膝、俯首稱臣或許還能贏得聖主和中樞的一些恩賜,哪料到二李不知所謂,狂妄自大,竟然要做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