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他們自己使用的商用通訊衛星,一方面是在“伊拉克自由行動”期間使用者數量的減少。當然可以爭辯說,“伊拉克自由行動”是特例而不是常態,但是可以預計,到2010年,商業公司將提供60%的軍事通訊服務和30%的遙感服務。國防部是最大的衛星產業單獨使用者,2004年就為商用衛星通訊創造了將近5億美元的利潤,而到預計2010年需求將會加倍。2004年11月,五角大樓公佈,有意發射價值180億美元的自用特種全球通訊衛星。但此舉並未緩解對商用衛星的追加需求。諸如無人駕駛飛機之類的資源,未來的用途預計將會增加,也由商用衛星操作。
通訊衛星的經濟、政治、軍事價值所提供的機會和造成的困境,估計未來只會增加。美國政府已經宣佈供出口的通訊衛星因為可被用於軍事,而屬於同樣受到出口控制的敏感技術。對於那些將通訊衛星看成是全球化工具的人來說,通訊衛星技術管制對其他國家實現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是嚴重打擊,這可能就是蓄意而為。儘管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正積極而迅速地向可能的買主兜售通訊衛星,美國卻根本不擔心這一點會損害美國的衛星產業,而這一產業恰恰是軍隊所依賴的。有關的情況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探測衛星
探測衛星
美蘇太空競賽的早期,也就是在“人造地球衛星1號”發射之前,雙方基於各自的國家安全需求形成了不同的優先目標。在那以後競賽已經為公眾所知,目標也就發生了改變。此前,蘇聯將太空運載系統(導彈)視作一種遠端核武器投送系統。美國已經擁有了能夠飛臨蘇聯目標的遠端轟炸機,因而對研製衛星深入蘇聯腹地窺探“鐵幕”背後更感興趣。不過,這同樣需要一種太空運載系統。大多數的技術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偵察不是蘇聯的首要目標,因為美國作為一個擁有新聞自由的開放社會,有大量的資訊可以很容易獲得。在衛星技術成型之前,對蘇聯資訊的需求迫使美國採用U2之類的高空飛機。雖然美國否認在進行有關飛行,但當弗朗西斯·加利·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駕駛的間諜飛機於1960年在蘇聯被擊落之時,飛行計劃釀成了災難性的後果。
在長達15年的科技努力之後,1960年8月,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偵察衛星,即“發現者13號”(Discoverer XIII)。這一專案實際上是在掩飾“科洛娜計劃”(Project Corona),後者是1958年德懷特·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總統批准的一項間諜衛星計劃。早期的這些衛星將他們粗劣的光學影象透過彈射入大氣層的膠片罐傳回地球,在傘降到半空時進行回收。真正的技術突破開始於1959年首次實施的“鎖眼”(Keyhole)計劃。蘇聯在1962年發射了她的第一顆偵察衛星,即“宇宙四號”(Kosmos IV)。就在那時,新技術的軍事潛力已經昭然若揭了。同一年,肯尼迪總統建立了一個跨部門的委員會,來研究間諜衛星引發的政治後果以及如何在限制接觸高解析資料的同時推進民用需求。結果便是建立了一個專門民用的單獨系統。這個民用系統在1967年建立,叫做“地球資源技術衛星計劃”(ERTS),後來就發展出了“地球資源衛星”(Landsat)。
“地球資源衛星”是最早的商用遙感影象計劃。市場壟斷使得這個專案有些固步自封。一直到1986年法國發射了有競爭力的“地球探測衛星”(SPOT),技術進步才突飛猛進。法國的衛星可以提供10米解析度的影象。很快俄羅斯也加入了商用市場,用他們之前的軍用衛星系統“KFA…1000”和“MK…4”提供5米解析度的影象。商業市場時代來臨了。
商用影象市場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引起了軍隊的強烈興趣。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開始出售解析度為2米的不加密影象,致使“地球資源衛星”提供的30米甚至10 米解析影象在許多領域完全無法與之相比。商業投資開始在兩個方面侵蝕以前專屬於軍事的領域。軍隊擔心將有更多的高解析資料投入市場,而且這些資料可以及時獲得。但是美國並不壟斷影象技術,因此美國的政策要麼是允許美國的這一行業投入競爭,要麼就被甩在後面。
1992年,美國透過了《國土遙感政策法案》(Land Remote Sensing Policy Act),規定商用地球資源衛星要獲得許可—也就是實施控制。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