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論是,愛別人的人,自己不會胖。我小時候讀過一本印度哲學的古書,其中有一段故事,講的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丈夫出了事要坐二十年牢。妻子發願,要丈夫出獄後仍然能看到她的青春容貌,所以每天早晚就站在鏡子前面幾分鐘,看著自己,不許容貌有所改變。在這樣自我暗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下,她真的沒有變老。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有人還會說:“我同意我確實需要愛,可是得不到愛,我又能怎麼辦?”我的答案或許會讓人覺得老生常談。但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心理學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談。可是老套和道理的區別何在?那就是照著去做是道理。如果不做,即是老套。

我的答案是:如果覺得沒有人愛你,就主動去愛別人。這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的自尊心、自我意識太強烈。“不論我怎麼做,他也不會改變的,我已經試過太多次了。”“難道叫我強忍住怒氣,忍住所受的傷害,讓內心飽受侵蝕,而去主動愛他嗎?”

要克服愛的挫折是很困難的。我們在一生中會對許多人不滿,不論是妻子對丈夫,丈夫對妻子,還是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可我還是要說,主動去做具有挑戰性的事,才能去除孤寂感。

s學會享受食物

以上這些好像有點偏離進食的主題,其實二者是緊密關聯的。在人類的文明史中,食物都是傳遞愛的工具。為所愛的人準備飯菜,請自己所關心的人來家裡吃晚飯,想跟人進一步熟識,就找他來共享茶點,不想跟某人繼續交往,就不再請他來用餐。把進食和愛聯結在一起,已經成為我們不自覺的文化習慣。如果覺得孤單,我們就會為了壓抑孤寂感帶來的空虛而欲進食。

然而,用這種替代方式去排解孤寂感是不可取的,而且最好不要單獨進食。和別人分享食物,才會得到更多的滿足感。我從小就吃很多甜食,也知道現在這年紀不應該多吃,但內心常有掙扎。於是,想吃甜食時,我就叫我的孩子過來,喂他們吃甜食,他們的新陳代謝快,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此,自己想吃的慾望也得到了滿足。

印度有個關於吃的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上帝有兩群兒子,一群是善良的天神,另一群是邪惡的阿修羅。有一次上帝要考驗他們,就讓他們一起用餐,但是上帝把他們的手臂纏上木條,讓他們的雙手不能彎曲。吃飯時間到了,上帝讓阿修羅先吃,阿修羅們伸直手去抓食物,但是沒法放進口中,怎麼都吃不到,個個氣急敗壞。上帝就讓他們離座,然後叫天神進來吃,天神們都吃得很開心,因為他們拿起食物相互喂對方,不只享受到美食,還享受到彼此的愛。

應把過剩(不是吃剩)的食物送給別人享用,比如送給鄰居。要養成一種習慣:除非有人和我一起吃,否則我就不吃。當然,關於進食還有其他技巧,在此不多做介紹。常常有人問:“我懂了,但是你可以講得更具體一點嗎?”再具體講,就是要享受食物。也許有人會說,我當然享受食物,否則我就不會吃。其實不然,很多人正因為不懂得享受食物而引發暴食症。

根據瑜珈的哲學,享受基於兩個原則——自制和專注,真正的樂趣也源於此。要懂得適度的自我節制。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誘惑,又都觸手可及,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很難學會自制,想要的就去拿,非得到不可。“是我的東西,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現代人的通病。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愛(3)

假如人們都完全不懂自我節制,社會就會解體。那麼,自我節制與享受到底有什麼關係?首先要知道,樂趣的頻率與快樂的感受強度成反比。我們有很多樂趣,卻又往往覺得不能享受到當中的快樂,問題出在我們太縱容自己深陷樂趣之中,樂趣太頻繁,導致感官變得麻木。

暴食者的感官系統——從舌頭到直腸這一段彼此相關的器官都麻木了,所以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會飢餓。以做夢為例,大多數吃東西的夢不是起因於飢餓,而是因為太飽了。胃裡的東西過多,就會刺激到食道底端的神經,繼而反應到食道頂端,再到口,於是就會夢見自己在吃東西。如果器官麻木了,就不會有感覺。

一個很多人都避諱,甚至連醫生都很少談的話題,就是解大便的習慣。大多數人都沒有定時如廁的習慣,其實,解大便的規律和食慾是相關的。如果不能控制進食,至少要控制食物的排出。每個人都應該養成在早上定時如廁的習慣,也許要一兩個星期才能養成,但這絕對是必要且最健康的習慣,也應同樣地訓練你的孩子。

早點起床,喝些熱水熱茶,冷的也行,有生氣地大步